聚焦扶贫脱贫研究,推动新农院稳步发展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2019年度扶贫工作大事记
2019年度,根据科技部和教育部对全国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要求,围绕云南省委、省政府、云南农业大学关于脱贫攻坚工作部署,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帮扶干部入户、实施科技扶贫培训、创新社会服务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加强和聚焦扶贫脱贫研究,促进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稳步发展。
一、帮扶干部入户,助力脱贫巩固提升
按照学校的安排,新农院有两位处级干部帮扶姚安县木薯村和南华县新华村贫困户,年内三次走访帮扶家庭,详细询问被帮扶对象家庭的生产生活情况,共同商议可持续增收致富的办法。通过走访,进一步增进了解,助力脱贫巩固提升。新农院有两位老师完成2018-2019年度“三区”科技人才服务项目,服务地点在迪庆州德钦县云岭乡果念村和羊拉乡甲功村,进行纺织品、蔬菜和养蜂技术培训。
二、实施科技扶贫,深度贫困地区受益
2019年度,新农院有关扶贫研究项目开展了民族手工纺织品和养蜂技术培训3次,受益农户75人,为德钦县羊拉乡甲功村授予“特色产业基地”(养蜂产业)。
3月25日至28日,由联合国妇女署资助、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主办的“民族手工艺交流培训”在迪庆州德钦县奔子栏镇达日生态移民村色贡通小组举行,藏族妇女17人参加。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到青海格尔木市唐古拉山岗巴布民族手工艺合作社理事长三木吉女士,香格里拉市洛吉乡尼汝村腰织技师知史主玛、赵云海,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向春一行三人,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韩晓芬,江西省上犹县教育局联合国资助项目组朱敏、田小英、刘春雨和吴晓萍等。
4月27-29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联合国资助项目“生态移民社区藏族妇女减贫研究”在迪庆州德钦县羊拉乡甲功村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养蜂技术交流培训。主讲人是云南农业大学东方蜜蜂研究所匡海鸥教授和周丹银老师,羊拉乡58名养蜂农户参加,其中妇女21人。本次技术培训由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办公室、德钦县科学技术协会和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旨在根据当地养蜂大户的需求,解决甲功村从2018年入冬以来,当地养蜂业频繁遭受野生动物破坏蜂箱、气候因素导致蜂蜜产量下降等问题。
8月4日至9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张海翔教授率队到迪庆州进行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调研,走访了香格里拉建塘镇、维西县塔城镇、羊拉乡脱贫户,就当地的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8月10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迪庆州德钦县羊拉乡甲功村授予特色产业基地(养蜂产业),该村养蜂产业基础好,为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户均年养蜂收入约1600元,个别养蜂大户年收入达8万元。 该村于2018年退出贫困村。自2014年以来,羊拉乡一直是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师生的研究和实习基地。
9月23日,在第二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由全国首批十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主办,新电商拼多多协办,中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中国农业大学云南校友会承办的 “首届新农人奖颁奖典礼暨新农人论坛”在昆明洲际酒店举行。我校盛军校长、孙海清副校长等11所农业高校的负责人出席。迪庆州羊拉乡甲功村村委会主任阿江获得新农扶贫奖,作为首届新农人奖颁奖典礼暨新农人论坛唯一获奖的云南“新农人”,在他身上体现了未来新农人的诸多特质。
三、对外参加扶贫脱贫研讨,促进学术交流
2019年度,新农院教师对外参加有关扶贫工作的授课、调研和学术研讨会发言9人次,发表扶贫文章2篇,接受国家媒体采访2次,研究生参与扶贫研究也取得较好成绩。
研究院教师扶贫授课和学术发言有:
3月29日,云南农业大学联合国妇女署资助项目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召开“传统手工编织扶贫学术研讨会”。来自江西省上犹县教育局、青海省格尔木市、南京农业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的学者18人参会。
5月11-14日,杜发春研究员应邀赴青海玉树出席“第二届亚洲水源峰会”,在会上做了“三江源牧民生计转型及其出路”的主旨发言。
7月15日,王飞教授赴姚安县调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进一步巩固姚安县脱贫摘帽成果。
10月15日,王飞教授为“鲁渝扶贫协作乡村旅游精准交流培训班”做了题为“旅游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的专题讲座。
10月18-20日,“第十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在南昌召开,杜发春研究员在“科学文化建设”分论坛上作了题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发言。
11月2日,云南省第十三届社科学术年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云南农村社会发展七十年”专场论坛在校召开,杜发春研究员在论坛上做了题为“中国生态移民的现状及其后续生计”的主题报告。
11月18-22日,方文教授、杜发春研究员为“云南藏区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授课,分别就农村意识形态工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易地扶贫搬迁等问题与培训班学员做了交流探讨。
11月19-25日,包函可老师到宁夏参加“教育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高级研修班”,此次高研班有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专业技术人员、各省市人社部门管理人员等共81名学员。
新农院发表扶贫文章和接受国家媒体采访有:
4月16日,《环球时报》英文版就青海三江源地区的易地扶贫搬迁采访杜发春研究员,刊出Xizang villager resettlement program leads to improved ecology in Qinghai。
5月30日,《环球时报》英文版采访杜发春研究员,报道德钦县羊拉乡易地扶贫搬迁,题目是Relocation of southwestern Xizang township gives villagers new opportunities on life.
8月2日,《经济日报》发表杜发春研究员评论文章《云南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11月30日,《经济日报》发表杜发春研究员向朱有勇院士学习的短文,题为《“农民院士”科学扶贫》。
此外,新农院研究生参与扶贫研究也取得好成绩:
6月24日—26日,新农院研究生鲁茸拉木到四川松潘参加“乡村振兴战略下藏区精准脱贫与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做了题为《青海长江源村牧民脱贫》的发言。
12月4日,研究生处公示2019年云南省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陈贝撰写的“德钦县羊拉乡交通扶贫的利益相关者研究”荣获“2019年云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四、扶贫脱贫研究,推动研究院稳步发展
通过大量的扶贫脱贫研究,使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稳步发展,科研、社会服务和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形成了如下四个亮点和特色:
1. 项目研究助力云南乡村振兴。2019年度研究院立项课题5项,到位经费295万元,是历年来最多的一年。其中,路遥副教授主持的《农业污染源普查地膜专业全面普查和抽样调查》获得云南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资助248万元,该课题的实施为乡村生态振兴尤其是为省委、省政府加强地膜污染源监管、改善环境质量、防控环境风险、服务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依据。本年度,新农院教师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社会主义》、《经济日报》等刊物发表理论文章8篇。
2.项目研究扩大了学校的影响。通过实施联合国项目等课题,开展科技培训不仅使农牧民受益,而且吸引了国家主流媒体的深度报道,扩大了云南农业大学和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国际影响。
3.招收农村科学技术发展硕士研究生,在全国高校新农院中唯一的一家。自2017年开始招生至今,共招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3届共计12人。研究院注重学生思想政治、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培养训练。
4.学科交叉研究和国际合作研究优势明显。目前新农院有专职教师7人,学科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哲学、民族学和农学等多个学科和研究方向。本年度邀请加拿大、美国、法国、斯洛文尼亚等国学者来校作学术讲座7次,新农院教师到泰国、老挝、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家参加国际会议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