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降雨的来临,大理市古生村云南农业大学桂明英研究员团队的“水稻/玉米+食用菌”种植基地再次迎来了收获。田间的杏鲍菇生长状况喜人,而且这已经是第二茬的出菇情况了。虽然总产量和第一茬相比有所下降,但子实体的质量却仍然良好,大型子实体不在少数。其中最大的杏鲍菇子实体之一,菌盖厚度达到了2.04厘米,菌盖直径达到了26.4厘米,菌柄直径为3.83厘米,菌柄长度为5.9厘米,鲜重达到了479克(第一轮大型子实体:菌盖厚度达到6厘米,菌盖直径达26厘米,菌柄直径9厘米,菌柄长度9厘米,鲜重达580g),与第一轮采收的相差无几,这个数据在大田栽培杏鲍菇的模式中是可观的。
大型子实体出现,与古生村的生态环境、气候、种植模式和管理方式密切相关。
继2023年11月27日至29日的杏鲍菇第一轮采摘后,12月15日,食用菌团队的师生以及古生村种植农户,进行第二轮采样、测产和采收。步入杏鲍菇种植区时一排排的杏鲍菇映入眼帘,田间弥漫着杏鲍菇的清香,据现场采样、测产结果表明,此次杏鲍菇长相个体相差较大,大小较不均,受温度、湿度和大风天气影响,第二轮测产结果为亩产量400千克,生物转化率为77.83%(第一轮为176%)。
杏鲍菇的生长空间、温度、湿度与养分比例都对其生长有一定的影响,种植地的温度、湿度控制、空气质量等都要适合杏鲍菇的生存环境。大理古生村10月至11月气候适宜大田种植杏鲍菇生长,加上科学的出菇管理,两次采收,杏鲍菇总产量约为6450千克,收获超预期。
收获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脸上,古生村种植农户表示,很高兴自己能参与到此次的种植实验中,“水稻/玉米+食用菌”的模式,让古生的土地探寻到新的可能,他们很希望在以后的种植中能够保持这样的成效,并表示将会积极的参与到种植当中,全力以赴去努力实现这个目标。
这次古生村杏鲍菇种植基地的收获对也对探索洱海流域农业绿色高值生产模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杏鲍菇作为一种高蛋白、低脂肪、高纤维、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材,在国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认可度和消费需求。又因高产、不喷洒农药、不施化学肥料与其他作物轮作,在农业绿色生产、调节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桂明英研究员食用菌团队在长期的种植模式选择及与其它作物轮作科研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通过不断地改进种植和管理技术,取得了如此可喜的成果。这不仅是对洱海流域农业科研的积极探索,也是对提高农业产能和改善农产品质量的有力践行。
未来,团队将在古生村继续进行科研实践,不断提升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古生村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