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小院 > 正文

高跃婷 杜发春 大理市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成效及做法

2023年12月18日 19:26 高跃婷 杜发春 点击:[]


本文转自:《云南农村发展报告》(2022-2023),云南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61-170页。

摘要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有效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进农业绿色全面转型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本文阐述了大理市通过绿色防控、绿色种植、培育绿色主体、推动农旅融合等举措,探索总结了2个循环发展模式,探讨大理市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

大理市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于一身的城市。大理市地处苍山麓,洱海之滨,拥有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且具有上千年的农业种植历史,农业人口比重也达到了 42.5%。    

近年来,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 “三农”工作重要指示,大理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三禁四推”行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为抓手,以发展绿色转型发展为指引,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全力以赴将大理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基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全国示范样板,先后入选2019年第一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2020年度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美丽乡愁、人文古生”成为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等。

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是“五区一园”之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和示范平台,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质量兴农的领头羊、排头兵。大理市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抢抓机遇谋发展,不断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子,在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二、主要举措

(一)强化绿色防控,削弱污染减负荷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理古生村考察时,作出了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的重要指示。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 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守住守好洱海”的殷殷嘱托,大理市多措并举持续推进“三禁四推”工作,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工作中,大理市在“禁”字上下功夫,在“控”字上做文章。自2018年以来,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洱海流域全面实施禁止种植以大蒜为主的大水大肥农作物、推行畜禽标准化及渔业生态健康养殖等“三禁四推”行动。即:洱海流域禁止销售使用含氮磷化肥推行有机肥替代,禁止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禁止种植以大蒜为主的大水大肥农作物、调整产业结构,推行农作物绿色生态种植,推行畜禽标准化及渔业生态健康养殖。

大理市落实全省湖泊保护治理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八大攻坚战”和“六个两年行动”,持续推进环湖截污攻坚战。建立截污治污体系定期排查、巡查、整改制度,加快推动污水收集毛细血管体系的全面完善。一是强化截污体系运营监管。流域内大理市流域内各镇、街道和市级相关部门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各镇对辖区内污水主管、支管进行排查,对错接、漏接、淤堵和跑冒滴漏管网坚持发现一件、现场督促解决一件,确保截污管网规范运行。二是强化流域执法监管。加强洱海流域截污体系运行和以餐饮客栈为重点的服务业排污执法监管,督促指导化肥经营户规范建立肥料农药进销台账,禁止销售含氮磷化肥和高毒高残留农药。采取专项整治、日常监管与监督抽查相结合等有效措施,强化肥料农药销售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三是全面开展辖区截污治污体系大排查,建立健全“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抓落实责任体系,以镇、村、组相关人员为主体的截污管网大排查责任体系。实现洱海流域含氮磷化肥和高毒高残留农药禁售禁用,切实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源头。    

(二)推广绿色种植,优化结构助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大理市紧紧围绕洱海保护治理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要求,以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示范区为目标,以绿色发展、融合发展为路径,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集资源要素,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和联农带农,促进主体融合、业态融合和利益融合,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

一方面,大理市以保护洱海为核心,以调整种植业结构为抓手,大力推行农作物绿色生态种植和渔业生态健康养殖,着力推动绿色生态农业转型发展。2022年年,大理市制定《大理市洱海流域“十四五”种植结构调整方案》,优化绿色生态种植布局,禁止种植以大蒜为主的大水大肥作物,开展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为主的绿色农业,积极推广“水稻+油菜/蚕豆/除虫菊”“烤烟+”等绿色生态种植模式。

另一方面,坚持“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模式,按照一二三产融合和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依托洱海流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生态禀赋和游人如织的旅客优势,遵循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求,与文化旅游业高度融合,突出“做优农品”和“做美农景”双推进,着力打造“大田园”“大花园”“大果园”布局,其他区域重点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三)培育绿色主体,科技支撑助发展

根据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促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面绿色转型实施方案》的要求,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应通过建设生态农场、发展绿色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龙头企业等方式积极培育农业绿色主体,引导农民、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绿色发展。

大理州各级政府积极推动“校政企”合作。为阐明面源污染原因,创建作物增值、污染防控和农民增收的“大理模式”,打造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国家样板,2022年2月,由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与大理白族自治州政府,共同成立了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研究院坐落于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民盟中央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张福锁出任院长。此后,全国科技力量不断云集大理,组建了绿色高值种植和面源污染防控协同的多学科攻关团队。

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组建全国顶尖的科教和企业队伍,从绿色种植体系创新设计入手,先后与云天化集团、云南省烟草公司大理州公司、云南农垦集团和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进行合作,从品种、管理技术方面构建绿色高值新模式,优化传统“水稻—油菜”“烟草—油菜”种植模式,初步构建水稻、烤烟、玉米和油菜薹绿色生产技术规程4个。同时,进一步创新绿色技术体系,创建绿色投入品支撑体系服务高值农业模式,实现水稻示范种植100亩、烟草示范种植120亩。探索引进高值“菜、花、油”油菜多功能模式以及多功能高值草莓模式、全季节鲜食玉米增值模式等,根据洱海流域特点和洱海高质量保护要求,协同实现洱海保护与农民增收齐头并进。    

截至2022年底,已通过“校—政—企”合作模式在洱海流域成立了9家科技小院。通过培育农业绿色主体,“零费用、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的理念创新以及绿色技术的落地与应用,培养科技农民与能人,用科研成果助力大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四)推动农旅融合,文化保护守乡愁

产业的变化调整改变了农户原有的生产方式,在有效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用下,大理市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为依托,有效融合社会资本,以农为本积极地发展休闲农业。依托山湖一体、优美的田园风光,融入“有一种生活叫大理”“最佳爱情表白地”文旅品牌,加快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发展。构建“吃住行”在乡村、“游购娱”在田园,差异化发展的休闲农业发展新模式,打造“漫步苍洱、体味乡愁”的海西生态廊道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推动“中国最美乡愁旅游带”和“最美乡愁旅游地”建设。

如喜洲镇因地制宜,引导农民种植绿色、有机农作物的同时,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打造集农耕文化、乡村旅游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银桥镇引进大理云海芳草农业开展有限公司,大理伊美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大理金苍银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发展科技型、生态型、特色型、休闲型、高效型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基地,流转土地2000多亩从事农业旅游观光,已建成百亩花海、百亩湿地和百亩油菜花基地。  

三、典型模式

(一)科技小院助力绿色高值种植新模式

油菜是大理政府主推的生态友好型的“小春”时节作物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但是长期以来面临着种植方式粗放、亩产量低、经济效益不佳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等在张福锁院士的带领下,联合华中农大、中国农科院、云南农大、云天化集团等院校企业,正在试验“洱海流域油菜绿色高值模式”,所谓绿色高值是目前农业领域的新概念,简单讲是农业生产绿色低碳降污与农产品高产值的有机统一。

“洱海流域油菜绿色高值模式”通过引进富硒油菜薹新品种、生物可降解膜和绿色智能肥等新型投入品,结合绿色种植技术,可望实现油菜减肥30%、增产20%等目标。科技小院还整合了多个科研院所的资源,仅以种子为例,就包含了来自中国农科院、华中农大、云南农科院的多个多功能油菜品种,结合张福锁院士团队设计的周年油菜薹新模式,预计可以让当地农民仅靠种植油菜薹就实现每亩年收入20000元。    

2022年2月,科技小院成立以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带领农大团队在探索“多学科交叉、多院校联合、多主体融合”的新模式,希望能够通过绿色高值种植模式,打造洱海保护、农业增值与农民增收协同共赢的样板。

(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模式

作为传统的畜禽养殖区,畜禽粪便曾是洱海流域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几年前,洱海周边十多万头牛每天产生的粪便,颇让当地政府和老百姓头疼。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洱海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工程项目”以及“洱海流域特大型生物天然气工程试点项目”应运而生。

一方面,为提高牲畜粪便资源化利用率,云南农业大学组建专家团队在大理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试点项目,构建“种植轮作-牲畜养殖-沟塘净化”生态循环模式,肥料有机化、饲料绿色化,实现水及养分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农作物品质的同时实现水体保护。

另一方面,为了解决废弃物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承担资源化利用项目的公司还在原有畜禽粪便收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有机废弃物收集站、有机肥料加工厂、生物天然气加工厂和天然气加气站。如今,整个洱海流域粪便类、秸秆类、水草藻泥类、污泥类、餐厨垃圾类等有等废弃物也被纳入处理范围,实现有机废弃物收集处理全覆盖、全利用、废弃资源产业化的模式。通过对洱海流域各类废弃物收集处理,年产有机肥规模达80多万吨,可以为100多万亩绿色生态农业种植提供肥料。“有机肥代替化肥,一方面可以解决农产品品质提高的问题,另一方面对土壤的板结、酸化的治理等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云南顺丰洱海环保公司董事长钟顺和说。  

四、工作成效

(一)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成效显著

通过深入推进“三禁四推”工作,持续开展“八大攻坚战”。实施截污治污体系排查整改、西洱河沿线截污治污等工程,到2021年底,大理市修复完善10个村20.04公里管网;限制养殖区内容103个规模养殖场100%配备粪污处理设施,累计处理牲畜粪便8万吨,组织检查农资经营1709户次;2019—2021年,大理市共新建高标准农田8.02万亩,其中高效节水4.44万亩,完成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末端拦截消纳及灌溉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建设,回灌利用农田尾水236.7万立方米;秸秆、农膜、粪污利用率分别已经达到了87%、90%、93%;大理市总投资1.02亿元,实施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大理市面源污染观测试验站建设稳步推进,监测体系不断健全。

(二)农业绿色种植结构不断优化    

按照洱海流域“十四五”种植结构调整方案要求,大理市坚持生态优先,切实把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以“减、增、链、绿、种”“五字诀”调“优”、调“好”、调“顺”、调“深”、调“细”种植业结构。截至2021年,大理市将玉米、烤烟为重点的旱作面积逐步扩大到40%以上,压缩高污染蔬菜、大蒜作物种植面积4万亩;推广水稻——蚕豆、水稻——油菜、玉米——蚕豆、玉米——油菜、烤烟——油菜等轮作种植模式1.5万亩;全市累计推广绿色生态种植面积33.76万亩(不含烤烟),推广稻渔综合种养2400亩;积极推广应用生物菌肥、有机肥和控氮减磷优化平衡施肥技术,累计推广控氮、减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16.67万亩,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面积100多万亩。

(三)农业绿色品牌创建稳步推进

以打造世界一流“洱海绿色食品牌”为抓手,利用“打造一个品牌,激活一批企业、建设一批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发展模式,结合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发展,助力产业融合,推进绿色食品牌创建。截至2022年5月底,大理市累计成功申报“三品一标”314个,仍在有效期内254个,凤仪镇有机大米基地入选全国“三品一标”基地,为大理市食用农产品在绿色品牌创建上提供了条件。2021年共有“葛荣江生产大队”“来思尔”“欧亚”“下关沱茶”“山里清萃”五个品牌入选云南省“绿色食品牌”目录,同时,“下关沱茶”获得云南省“十大名茶”称号,逐步形成了欧亚、来思尔、大理“啤酒”、鸡鸣江、良道、诸葛荣江等一批知名企业品牌。

(四)绿色发展支撑体系逐步健全

依托中国农大、云南农大、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海西古生片区“六纵七横”面源污染精准监测网络,构建“系统解析、精准防控、生态治理”的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新体系;构建了基于水环境安全阈值和周年作物亩产值万元以上为目标的“稻-油”“烟-油”“周年蔬菜”等绿色高值模式,联合政府和企业开展田间示范。另外,积极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经营主体人员素质提升,健全农业绿色支撑体系。截至2022年5月底,全市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48户(其中国家级3户、省级11户、州级30户、县级4户),州级以上农业示范社39个(国家级2个、省级16个、州级21个),州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21个,州级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企业及示范园区13家,州级以上现代农业庄园6个,实现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11.17亿元,同比增15.03%,年均带动周边农户增收7亿元以上。  

五、经验与启示

(一)强化组织保障,形成平台联动机制    

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立足实际、遵循规律、绿色发展,才能实现生态与利益齐飞,发展共环境一色,走出一条以生态文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坚持政企协同,形成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强化政策扶持、规范社会化服务,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引导农民、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绿色发展。

(二)鼓励创新驱动,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和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探索构建绿色高值种植模式。加强与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主体合作,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手段,建设绿色技术集成推广云平台,推动先进适用技术落地见效。搭建服务对接平台。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拓展互联网业务,通过“云平台”“云问诊”“云课堂”提供农业绿色发展政策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

(三)强化市场拉动,加快绿色转型发展

构建政府推动、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品牌培育工作格局,推进区域公共品牌创建。利用中国农民丰收节、农交会、茶博会等活动,鼓励开设农业绿发展专区,集中展示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和绿色优质农产品,全面提升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能力。鼓励全域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示范引领农业全面绿色转型。鼓励支持生产经营主体注册商标,申报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 ,争创中 国驰名商标、 农产品地理标志等知名品牌 ,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关闭

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2020
电话(传真):0871-65229803,66509805
通讯地址:昆明市盘龙区金黑公路95号,云南农业大学老校区耕读楼4楼
邮编:650201  邮箱:inrd@yn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