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映像》第四期——洱海人文科技小院
《洱海映像》第四期——洱海人文科技小院(文字版)
编者按:近日,由中国农业大学2023暑期社会实践《洱海映像》实践小队制作的《洱海映像·第四期——洱海人文科技小院》发布。感谢中国农大的同学们的辛勤工作!现把文字版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跳起民族舞,唱响大本曲,欢庆“古生宴”,一场热闹的“古生农家宴”在洱海人文科技小院举行。大本曲是大理白族地区的一种说唱曲艺种类。用“白语汉字”唱出整本长篇故事。
大黑皮、酸辣鱼、饵块黄焖鸡、鲜食玉米、炸乳扇、雕梅排骨,白杜鹃花汤,炝拌海菜,一道道白族特色美食,带来一场味觉盛宴。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特别系列节目《洱海映像》第四期。我是主持人兰新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洱海人文科技小院。
洱海人文科技小院由云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大理州政府共建,于2023年5月20日正式挂牌成立。针对乡村振兴的文化领域,深入挖掘古生村文化内核,助力复兴传统文化,永葆乡愁基因。
在洱海保护与农业高质协同发展中,活跃着的不只有农业科技的进步,还应有相关政策的与时俱进。小院师生拓宽思路,针对洱海保护中农民的生活状况进行深入调研,为后续政府的相关政策实施提供意见。古生村作为传统的白族村落,保留着当地特有的文化形态,小院师生从饮食文化入手,依托当地白族“土八碗”菜系,创新性地加入海菜(又名水性杨花),推动“古生宴”品牌落地,并运用宣传手段增加区域影响力,建立古生村文化新旗帜。 走进古生村,随处可见“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传统白族民居,一片古朴祥和之景。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古生村时赞美:“这里环境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传统建筑是民族与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出于古建筑保护与文化传承的需要,小院师生实事求是开展相关研究,不仅明晰了传统民居蕴藏的文化内涵,更挖掘其建筑意义,为完善古生村古建筑文化提供重要补充。同时他们还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古戏台、凤鸣桥、进士第等古建筑进行1:1的测绘工作,为后续的文物保护与古建筑修复提供重要参考。小院师生还自觉承担起让乡愁文化“走出去”的任务。以古生村为舞台,讲述非遗故事。每月在非遗广场开展大理州12县各自特有的非遗活动,是小院师生永葆乡愁基因的重要手段。“留得住青山绿,记得住乡愁”,洱海人文科技小院的师生们深入村落民生,探寻文脉传承,让苍山洱海映衬下的民族村落万古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