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小院 > 正文

大理古生村田野大思政课研学,同学们怎么看?

2023年10月25日 20:34 李明朗、潘博 点击:[]

  20238月18日至22日,洱海人文科技小院与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首期解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弘扬科学家精神思政课研学在大理古生村举行,85人参加研学培训。那么,此次古生村田野大思政课研学到底有什么效果?在22日上午的结业式上,来自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的许文慧谢译瑶何兴婷李永康赵之栋5位学生代表,以及洱海人文科技小院学生院长马源周婕2位研究生代表共7位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1.许文慧(云南经济管理学院21本科汉语言文学一班

   这几天的研学生活让我感慨颇多。赵正雄教授眼睛手术后还在恢复期就过来给我们上课,并且课堂上为了表示尊重坚持不戴墨镜。从他亲自添置锅碗瓢盆、与政府交流合作、深入田间地头调研等经历,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学者过硬的综合素质、崇高的人格魅力;李皎副教授如一位慈爱的母亲,为自己的桃李学有所成而喜悦骄傲;科技小院的所有人员让我领略了用心做事与脚踏实钻研的精神,感谢你们待我们如远道而来的好友一般,精心为我们安排好所有人的行程和住宿,耐心的为我们讲解你们的科研理念与实践。衷心感谢各位老师这几天的关照,感谢你们让我接受了一场场科学知识的洗礼,让我们开阔了视野。这次实践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远远没有结束。它让我们走出大学,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引导我们走上真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社会大课堂上增长见识、磨炼意志,在我们心中种下了把所学转化成所用的种子。

   这次研学活动,让我更加坚定了学有所成、报效祖国的信念,我们一定会把这次的实践所得付诸到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去,做一个有责任心,有理想信念,有崇高追求的合格大学生。最后,感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所有老师,让我有机会参与这次的实践活动。感谢科技小院的学长的详细讲解。祝愿科技小院的科研之路一帆风顺,洱海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2.谢译瑶(云南经济管理学院22本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我今天能有机会踏足于古生村这片祥和的土地,在这好山好水好生态的田野间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感受科学家精神的内涵,要感谢帮助我们学好“大思政课”的教授们老师们和科技小院的学长学姐们!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一直强调要守住守好洱海。他对基层人民的真实关切令我深深的感受到党的亲民爱民,更加坚定了我作为一名共青团员向党组织靠拢的信心。如何强化洱海生态环境,又能确保农民增收,是洱海流域绿色转型亟需破解的难题,也是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共同重大问题。具体结合古生村状况,赵正雄教授及其团队细化出的三个具体问题令我深深地感受到基层改革的工作难度。在赵教授的带领下,科技小院的学长学姐们通过科学分析试验的方法,逐步解决了这个看似难于登天的问题。这正是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与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的完美体现。我对古生村乃至全国与古生村面临同样问题的地区感到庆幸。当代青年的科学家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古生村科技小院里老师同学们常年扎根基层建设一线,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投身乡村建设,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夜以继日的投入祖国的基层建设中,披星戴月的钻研问题,脚踏实地的解决问题,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走稳脱贫攻坚之路。践行了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正是我看到的他们的实践与坚持我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教授口中的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

   我刚开始觉得这些都是学习农学专业的同学所能做的好的建设工作。后来得知把人文科技小院建设的如此完善的也有设计专业的学长,我瞬间感到了光荣的使命感。我的专业是视觉传达设计,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各种信息的设计,我们应做信息的发送者,传达对象则是信息的接受者。吴晓敏老师团队为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设计了院徽。以大理独有的海菜花为背景,黄色的花蕊代表着民心所向。印在教授们的蓝色体恤上,如此耀眼。我更清晰了自己怎样才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发挥作用,我应该利用好专业知识与技术,将古生村这样有这好山好水好生态的村落通过视觉符号的的表达,让更多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接受它,认同它。这便是我学以致用,报效祖国的一种有效方式。

   这为期4天的实践研学我受益匪浅,明白了我们应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嬴。也更加清楚了我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走什么样的成长道路,怎样将专业运用到实处,坚定了努力钻研专业的信心!

3.何兴婷(云南经济管理学院22本科会计2

   依稀记得在19号的日志里我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喜欢旅游,所以我喜欢大理。而喜欢大理,我更爱旅游。”如果说,最开始抱着什么样的目的来此次研学,我一定会偷偷告诉朋友过来玩,只是单纯的眷恋大理的风花雪月,风土民情。而此刻的我,早已改变了当初的想法。在主观印象里大理一直是:旅游胜地,网红打卡地,有风的地方......但直到走进大理,走进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很明确记得赵正雄教授在传授时说过,在大理重点发展生态文明前期乃至很长一段时间,大理市的经济发展总体排名在降低;邹粉仙副教授在传授时也重点强调,那段时间洱海流域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影响,GDP增速一度明显放缓。这是让我很吃惊的,在我眼中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带来经济的繁荣,一个名扬天下的旅游胜地又怎么会经济发展受阻。直到我深入学习,才慢慢解答了我的疑惑。

   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是响应“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与实践”下所诞生的。古生村科技小院着力解决农业污染问题,培育绿色发展模式,促进洱海流域农业绿色转型发展。众多科研工作者就此扎根基层、淡泊名利、潜心研学;众多的科学专家不辞辛劳、甘为人梯、奖掖后学。荟聚各方资源,组建高水平研究团队,在生态文明发展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之间,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以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促进洱海流域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我很佩服走进基层的学术工作者们,他们走出了“舒适圈”,走向了农田、土地,走进洱海人民的心。

   很有幸参与此次学习,也感谢这段时间一直为我们讲解、答疑解惑的教授,研究生学长学姐们,以及负责我们吃穿住行的老师,虽然此次时间很短,但它会是我终身的财富。

4.李永康(云南经济管理学院22本科土木班

   正是有了老师们的认真调研、精心安排才能让我们感受一堂田野里的思政课。正是有了教授们的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授课,才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绿色生态农业的现状与未来。正是有了各位师兄师姐带领我们走进小院、踏入田野,才能让我们近距离接触农业探索发展的前沿。下面我将从三个部分向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研学心得。

    一是我们在古生村的食宿安排。我们入住了古生村民宿,虽然这里也在向旅游村打造,但是这里的人们仍然保持着淳朴的民风,在这个商业化席卷各大旅游区的时代,古生村的村民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在这里,我们吃到了最正宗的白族特色菜,住进了新式的白族院落,民宿的老板对我们很热情,面对我奇奇怪怪的问题也会耐心的和我讲解,在他们的介绍下我知道了这里每家每户照壁上文字的含义。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青莲遗风”这四个代表着李姓的字(因为我也是姓李),也是希望后人能像李白一样饱读诗书。

   二是在学习内容上。在研学的4天里,我们上了四堂思政实践讲堂,通过各位专家教授的授课,有组织、有步骤的深入展开“解读生态文明思想,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专题教育和学习。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我们深刻理解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明白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此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艾菊红教授以“田野调查法”为主题的讲座。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田野就是指农村的庄稼地,可当艾菊红教授通过自身的亲身经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授课后,我明白了田野不仅仅是农田,更是每一位研究学者躬耕的专业领域、是研究实验的乐土。在参观周保中将军纪念馆时,我对周保中将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周保中将军是一位爱国的军事家,他参加了抗日战争,并率领部队多次战斗,为保卫中国的独立和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参观纪念馆,我们不仅仅是了解周保中将军的人生经历和军事生涯。更是向他学习英雄气概、爱国精神以及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应该像周保中将军学习,并以他为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是思想认识上。通过讲座、田野里的思政课等,我们切实将课堂上的所学的知识同社会实际相结合,更加深入的理解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亲身走入田野,感受了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艰辛,明白了科学探索的道路仍有着长远的未来等着我们青年人开拓。所以,我们要在新时代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众多学者前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打开了视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做“自找苦吃”的青年人。向常驻于科技小院的师兄师姐们学习,躬耕于大地,服务人民,砥砺奋进。最后李永康同学分享了一句话:青年当立青云之志,踏万仞高峰,凌绝顶之巅。以此共勉!

5.赵之栋(云南经济管理学院22本科中药学班

   经过这几天的研学实践,我收获颇多,首先我要感谢我们学院的领导老师们,是学院让我们拥有此次锻炼自己的机会;也感谢古生村的领导和科研人员们,让我们学到了许多保护生态环境的实用经验。

   保护洱海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作为一名大理本地居民,我深知保护洱海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大事,同时也由衷地敬佩为保护洱海默默付出的科研工作人员。我曾经听到有部分生态意识淡薄的人讲过“流入洱海的河流这么多,污染了一点也没有关系的”,但事实并未如此,或者说正是有这样“没关系”的想法,洱海的情况逐渐变得悲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仅十多年时间,洱海水质就由I类水急剧转变为Ⅲ类水,并在此后几年不断恶化,保护洱海迫在眉睫。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大理古生村,对洱海生态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询问和阐述,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洱海生态环境非常关心,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大理州政府持续性开展保护洱海工作、当地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保护“母亲湖”的实际行动中。虽然保护洱海与大理农业经济发展矛盾重重,但大理的科研工作者积极扎根基层,不辞辛苦地规划出了保护洱海“六大工程”、“三大战役”等行动,并设计出适合大理农业发展的特色模式,既保护了洱海生态环境,带动了大理的农业发展,同时也助力大理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使得脱贫攻坚的不朽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为新征程上大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埋下了绿色发展的种子。

    在大理古生村研学的这段时间里,通过几位教授的谆谆教导,我和其他同学一起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懂得了在田野中感悟思政的道理。首先,思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用大脑去思考,动手去实践,就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联系起来,在建设祖国的时候才能在思想上站稳脚跟、在行动上砥砺前行。其次,在打赢保护洱海三大攻坚战中,广大党员干部和科学家们以身作则的同时又躬身实践,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牢守住了洱海生态安全防线,我们要紧跟他们的步伐,将他们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同时在保护洱海生态实践教学中不断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科学家们的宝贵精神,并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增强自身本领,以顽强的意志自觉投身到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中去。最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现如今大理的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都是因为有一群无私奉献、敢为人先的科研人员们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默默奉献的结果,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责任,脚踏实地、怀揣梦想,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将所学知识运用在建设祖国的生动实践中,将青春的热血散在追求梦想的火热实践中。

   洱海清,大理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我们一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一起努力让山更绿、水更蓝、大理更繁荣,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美景永远绽放在大理的土地上。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在此次研学活动中有所收获,在今后的生活中有所作为,将青春之自我奉献于祖国之大我,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6.马源(云南农业大学2022级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洱海人文科技小院学生院长

   自打担任洱海人文科技小院院长后,多次完成了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大理大学校长和云南省多所高校就业处、阿根廷圣马丁大学、巴西圣保罗大学等政府和有关机构的接待,带领小院组织古生村社区活动、2023年全国科技小院洱海片区暑期培训、202210月古生村古院落测绘调研等活动。让我一次次的接受人文、科学知识的洗礼,增长我的见识、磨练我的意志。2020年大学本科毕业,作为施工测量放线工作人员参与洱海生态廊道喜洲到银桥段修建,当时我就能感受到保护洱海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大事,同时也很敬佩为保护洱海默默付出的科研工作人员,也是我为什么来到了洱海人文科技小院的原因。

   来到大理古生村,来到洱海人文科技小院,我感受到了比我优秀,学历比我高的人都还在努力学习,努力科研,我也受到了鼓舞,也更加积极向上钻研科研事业。

7.周婕(云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洱海人文科技小院常驻学生

   首先,我想表达对全体师生的感谢之情,感谢老师和同学们对我们工作不足之处的包容,感谢各位老师对我学业上的敦敦教导。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的同学非常出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来自不同的专业,拥有不同的兴趣、却像星星闪闪发光。在培训期间,与你们相处的时光让我感到快乐和充实。这次的培训虽然要结束了,我非常欢迎大家再来洱海人文科技小院参观交流。

   洱海人文科技小院作为云南农业大学的一个重要科研基地,汇聚了一批热爱人文研究的优秀师生。我们在这里,不仅仅是追求理论的突破和创新,更注重实践的探索和应用的落地。通过与各界伙伴的合作,我们致力于将学术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对社会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和解决方案。

   在接待来访人员的时候,我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你们小院主要在做什么?人文是什么?奈何我知识浅薄,总是回答不上来,但我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慢慢的我好像理解了一点点,往小了说,人文可以是一种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往大了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可以立国。

    讲一个小故事,村里有一位奶奶每天都坐在巷子口,带着眼镜,从早到晚,一针一线的缝着手中具有白族特色的零钱包。奶奶就像一个地标一样,所以每天我路过她时,都能像定时打卡一样的向她道:奶奶早上好,吃中饭了吗?吃晚饭了吗?有一次我上前去攀谈,问奶奶,您缝这个包能赚多少钱呀,她告诉我说120一个包,刚开始我还觉得收入不错,后来她向我解释,她需要花费半个月来完成一个包的制作,也就是每天只能赚取10元不到。这位奶奶虽然每天从早到晚都在缝包,但每个包的收入却非常有限。后来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在古生村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她们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从事低收入的劳动,而这种劳动往往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充足的生活所需。这样的情况可能源于各种因素,包括缺乏技能、资源匮乏、社会地位较低等。这也提醒我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机会和资源,并且也越来越理解和关注那些在困难环境下艰苦努力的人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人文,有人在的地方,有情感联结的地方,就有人文,这也是人文科技小院与其他小院的区别所在,我们更注重人与人之间实实在在的情感联结,我们关注人的价值、人类自身的存在和意义,而我们到底能为她们做些什么?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也是我要努力的。我希望将我的论文写在这片大地上,写在洱海边,写在每天和我擦肩而过的村民的生活里。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建议各位同学积极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无论是扎实钻研理论,还是融入实践探索,每个人都可以为人文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以上7位同学的感言,我们可以看出,洱海人文科技小院在大理古生村开展“田野大思政”研学培训活动是学校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好路子,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新模式。


关闭

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2020
电话(传真):0871-65229803,66509805
通讯地址:昆明市盘龙区金黑公路95号,云南农业大学老校区耕读楼4楼
邮编:650201  邮箱:inrd@yn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