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小院 > 正文

CCTV《焦点访谈》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

2022年03月20日 18:13 焦点访谈 点击:[]

CCTV《焦点访谈》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

http://tv.cctv.com/2022/03/18/VIDEm5ml13zF8zUpgGdPwnin220318.shtml

 

央视网20220318消息(焦点访谈)推动乡村振兴,科技的助力必不可少,而科技的助力必须得靠人。内蒙古巴彦淖尔养羊是传统产业,但一直以来,因为羊肉品质不够理想,虽然说养的羊不少,可牧民收入并不高。大家也迫切希望能提高自己养羊的技术。怎样来帮助他们?巴彦淖尔的杭锦后旗是第一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教授、院士带着团队和科研成果来到了这里的科技小院,帮助牧民发展生产。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国世带领的研究生团队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的核心种羊场建立了生物实验室,年前给母羊做了胚胎移植手术,小羊的出生率和成活率让他非常牵挂,因为疫情原因现在无法赶到现场,他经常跟羊场场长进行视频,及时了解情况。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刘国世:我们希望能够把内蒙古的优良羊的地方品种挖掘出来,内蒙古的乌珠穆沁羊、引进的小尾寒羊,它们有的多胎,有的抗病能力强,怎么能够把它和优势品种基因聚合到一块,这涉及种质资源的创新,这个创新应该就是地方品种的提纯复壮。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84/998/756.jpg

刘教授把羊业种质创新的实验室为什么选在巴彦淖尔?这还要从当地特产肉羊说起。肉羊是巴彦淖尔的一个重要传统产业,这里羊群数量大、品种多,基本实现了规模化养殖。由于一直使用原始养殖方式和传统品种,投入大,但生产出的羊肉标准比较低,牧民的收益并不高。

内蒙古草原宏宝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 谭军:消费者说羊肉肥、油膘厚,肉质的改善就得从品种去着手,推行杂交改良。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84/998/757.jpg

能不能找到优质的品种羊作为种羊和当地的羊进行杂交改良呢?十年前,我国从德国进口了一种叫作东弗里升的奶绵羊,是个乳肉兼用型的优良品种。但东弗里升一个最大的缺陷是抗病性差,到2015年的时候国内仅存50多只。

内蒙古草原宏宝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 谭军:我想扩繁这个纯种羊,可我们技术人员毕竟他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还是低,我们必须和专业的技术团队、大专院校的研究机构的老师进行合作。但这件事很难,我们跑了很多路,也去了很多趟北京,把我们的规划和梦想告诉他们。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84/998/758.jpg

企业认为很难实现的梦想,得到自治区政府的鼎力支持,自治区有关部门把重大专项资金提供给企业,共同去寻找最高端的科研团队,实现用科技引领和带动产业的发展。而此时,作为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生物学教授,刘国世其实也在期待自己的胚胎工程与分子育种的研究成果能够走出高校,把实验室建在牧场上造福牧民。

牧民想增加收入,政府想扶持产业,科技人员想转化科技成果,三方一拍即合。一个可以整合三方需求和力量,专门进行肉羊品种改良的平台应运而生,他们给这个平台起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名字,叫羊业科技小院。这种科技小院的形式,成为中国科协正在推动“科创中国”建设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84/998/760.jpg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吕昭平:我们要发动、动员广大的科技工作者,要把他们的科技资源和人运输到一线,服务真正的需求。我们这次“科创中国”建设就是要把科技工作者的个人行为上升到组织行为,围绕着这种组织行为来打造一个生态,我们要建立一批科技经济融合的新组织,针对不同的城市需求,组织是多样化的。

刘国世教授带领团队从北京进驻巴彦淖尔,跟以往专家自己带着个人成果,针对某个特定问题到企业进行转化这种形式不同,羊业科技小院的目标是解决种质资源卡脖子的难题。深度保护与挖掘内蒙古优良羊地方品种资源,培育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奶肉兼用型羊的新品种。科技小院里不仅有中国农大的教授、企业的技术人员,还有巴彦淖尔市农牧局的农技推广人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副理事长 张福锁:这样小院就形成了一个政府、企业、农民、科技四位一体的,不断创新、不断应用,做得越来越好的平台。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84/998/764.jpg

在羊业科技小院,记者见到了这群被称为大明星的奶绵羊,这个种群是刘教授在国内第一次通过胚胎移植技术生产出来的。3年时间,他的团队把50只德国进口的东弗里升快速扩繁到800多只。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刘国世:这里的明星羊主要是东弗里升,这个羊的特点是尾巴比较细,脂肪少,消耗能量少,饲料转化率高。还有一个特点,它产崽前后乳房比较大,产奶量比较多,可以作为乳用的肉羊,是目前最好的奶用绵羊。

科技小院把400只东弗里升作为优质种羊交给牧民,跟地方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如今已经繁育出三元杂交羊后代。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84/998/765.jpg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刘国世:这个后代虽然没有原种东弗里升产奶量高,体形大,但是它的奶用性和肉用性也同样提高得很快,比原种羊抗病能力更强,更适应本地环境,能满足人民对高质量产品的需要。

三元杂交羊几乎减少了4斤的脂肪,多产出120元到150元的效益。牧民和养殖场特别欢迎三元杂交羊的后代。

目前,科技小院在巴彦淖尔得到了推广,除了羊业科技小院,又陆续成立了小麦、玉米、西甜瓜等种植业领域共10个科技小院。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吕昭平:针对巴彦淖尔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要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针对他们的需求,包括功能性食品、绿色食品、农产品深加工等等这些大的产业,组织一些服务团开展研究,汇聚农业方面的科技资源。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84/998/766.jpg

一个由中央、省、市、县四级科技人员组成的“科技服务天团”进驻科技小院。中国农大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常驻生产一线,按要求每天记录日志,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为农民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的科技服务。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 关盛宇:我们每天日志记录过程中,不光记录我们工作,还记录我们很多实验数据。我们能知道羊的生长趋势和生长过程,反过来我们可以进行分析,发现哪些地方能够进行改进,回归到我们实验室里,通过更深入研究,找到它的科学机制在哪里。

雨水节气刚过,各地农村逐渐进入春耕备耕阶段。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博士生赵志伟按时来到巴彦淖尔杭锦后旗的科技小院,对当地农民进行小麦新品种种植培训。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84/998/767.jpg

在这里像这样的送上门来的培训,在小麦生产季经常进行。小麦是当地的优势作物,科技小院的专家发现当地小麦种植品种单一,施肥结构不合理、施肥过量,存在抗病性差、专用优质小麦品种少的问题。科技小院的专家为他们选择了高产的氮高效绿色品种,设计出配套的种植规划方案,在整个生产季对种植户全程指导。

玉米科技小院新设计了绿色品种玉米“科河699”和“西蒙6号”和饲用扁豆混作,这个结合当地实际专门研制的科研项目不仅让玉米和豆类增产,还带动了农机设备和当地畜牧业相关产业的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研究生院培养处处长 陈范骏:豆子现在跟玉米混作在一块,基本上按21的方式种下去,前期我们做过预实验,能够增产20%左右。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84/998/768.jpg

内蒙古巴彦淖尔杭锦后旗科协主席 苏庆春:我觉得通过学生把农民中间的新型职业农民带动起来,这样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 高祥照:希望全社会能够认识到,农民对科技的需求是很迫切的。高校老师这个队伍,他们学习能力强,走在技术的前沿,有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我们能学习。这个科技小院能够派一部分研究生长期蹲点在基层,填补了农技推广工作人员不足的弊病。

教授们带来了最新的农业科技,但当地农民的科技素质普遍不高,需要有人手把手地带着他们熟悉运用。怎么把专家留在农村呢?中国农大为此专门增加招收三年制“科技小院专业硕士研究生”,他们有两年时间必须待在农村一线,亲自结合实际完成导师布置的研究任务。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84/998/769.jpg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研究生院培养处处长 陈范骏:学制定为三年,因为考虑到农业生产周期比较长,一季以后它的规律并不是很稳定,两年的周期能够得到一个稳定的规律可以借鉴,让我们把这个体系更优化。

每一个科技小院并不只是埋头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地域范围,中国科协定期对科技小院学生进行集中培训考核,让这里的科研成果跨专业、跨地域融合。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刘国世:我们是有协议的,研究生培养有协议,科研合作也有协议,我们共享了研究成果和科研成果。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84/998/773.jpg

这些政策和科技资源的支持,使科研成果能够顺利落地转化,农业领域的科学家能够心无旁骛地开展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科技小院在巴彦淖尔推动了当地绿色农业的发展,也培养和锻炼了农业科技人才,提高了当地牧民素质。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200多个这样的科技小院。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建设。除了科技小院,发现和培养使用农业领域战略科学家;启动“神农英才”计划,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等一系列新制度和新举措,都在激励和支持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建设。

原标题:《焦点访谈丨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

关闭

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2020
电话(传真):0871-65229803,66509805
通讯地址:昆明市盘龙区金黑公路95号,云南农业大学老校区耕读楼4楼
邮编:650201  邮箱:inrd@yn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