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组织开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讨论活动
2022年1月24日下午,云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云南农业农村经济研究院部分专家、教授,在云南农业大学举办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讨论会。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云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云南农业农村经济研究院院长孙海清教授主持会议。
会上,孙海清副校长对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主要内容进行重点解读,并通过一些具体数据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形势进行评判,对国家在今年和未来一定时期经济工作的重大部署特别是一些关键性举措作了具体分析。云南农业农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许玉贵教授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作了框架性介绍,并重点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三重压力”、需要靠前发力的“七类政策”、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的“五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云南农业农村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起建凌教授根据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的讲话,对今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形势和主要任务作了介绍。
孙海清教授从“三农”工作的角度提出,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从宏观层面看,我国经济受到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意味着2022 年将会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和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以应对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二是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这就意味着更加强调城乡融合和三产融合,实际是乡村的产业“发展面”与”增长极“的关系,相互支持、相互支撑和相互补充的问题;三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在生产领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在消费领域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再次提出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作为一个十四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之后,参会的专家教授进行了交流讨论。
崔瑛教授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为资本设置“红绿灯”,所释放的政策信号就是对资本要兴利除弊,促进资本发展和依法规范并重。通过明晰规则,既要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又要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引导资本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积极有为,繁荣有序发展。设置“红绿灯”就是明确资本运行要遵循的法律规则、市场规则。资本具有多重性,资本本质是逐利的,愿意承担成本、敢冒风险、追逐利润,其结果,一方面可以给经济社会带来繁荣,推动技术进步和社会创新;另一方面,资本为追逐高额利润,会破坏公平竞争,导致垄断或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乃至破坏市场规则,甚至出现破坏或践踏法律的问题。因此,如何引导资本这个基本要素发挥资源配置或资源黏合效应,激励其正向功能,约束其可能带来的消极作用,设置好“红绿灯”是关键。
起建凌教授认为,2022年我国农业农村工作在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的同时,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要牢牢抓住产业振兴这一关键,实现与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有机衔接,以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其他四大振兴的协同发展。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云南省独特的地理优势为云南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农业农村工作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能否有效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将决定今后云南省在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地位和份额。
李业荣教授结合其刚完成的中国工程院院地合作重大项目“新形势下云南粮食安全保障战略咨询研究”课题的感受,提出了自己对“稳”的认识。“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谈的就是一个“稳”字,解决好中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就是稳定发展的基础。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而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因此,发挥好“三农”的压舱石作用,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确保能产得出、供得上、稳得住,才能在各种风险挑战面前赢得主动。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一定要高度重视一些地方利用“占补平衡”政策,把被“占”的耕地“补”到了山地和林地上。重构粮食补贴政策,除了对省级产粮大县、双季稻种植、水旱轮作进行补贴外,还需要把稻田纳入生态湿地加以建设保护,发挥稻田净化环境的生态功能,确保云南口粮安全。
李永前教授觉得,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国人要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这是对国家粮食安全最接地气的表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仅仅是在生产端进行政策把握设计,更要从粮食产品的全产业链角度进行顶层设计,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解决好粮食初级农产品种源问题,培育起有较大影响力及带动作用的市场经营主体,打通销售环节,确保各层级销售渠道合理利润,带动好产业链的加工中间环节;重点解决好生产者种粮效益及积极性不高问题、主粮与辅粮在不同区域生产与销售问题、粮食生产储运加工提质增效问题、高端粮食农产品与基本口粮生产需求结构矛盾问题、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生产矛盾问题等等。
路遥副教授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2022年全国将“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如果把农业看作是必须打好的一场硬战的话,我们要从“供”和“销”链式思考云南农业的“稳”与“保”。从“供”上看,保住耕地红线,稳住口粮生产是关键;从“消”上讲,稳住特色品牌,保住绿色底牌是要务。发挥好云南生物多样性的资源优势,力争云南种业振兴;运用好科技力量,推动智慧农业落地;结合好市场要素,引导民众绿色消费。“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只要大家一条心,2022年云南农业农村定有喜人局面。
张仙副教授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战略,“饭碗论”“底线论”“红线论”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粮食安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近年来,随着疫情、蝗灾、旱涝等灾害叠加,以及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严重干扰了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粮食安全问题再次被公众广泛关注,甚至引发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担忧。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确保自身的粮食安全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我国粮食生产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超过900斤,与莱斯特·布朗提出的人均每天800克相比,中国人的饭碗已经牢牢端在了自己的手里,并且把饭碗端牢的底气更足了。当然对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只有进一步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用中国粮稳稳地装进、装满、装好中国人的饭碗,才能不受制于人,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主动性和话语权。
许玉贵教授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字当头”所蕴涵的重大意义,认为稳住农业基本盘在国家稳增长稳就业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农产品作为初级产品中的一大类,既是社会生活稳定的基本保障,也是食品制造、生物制造的原料保障,对产业链、供应链影响深远。农业领域的经济增长不仅是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让农民实现充分就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城市就业压力。农民要有就业才能有收入,有就业有收入社会才能繁荣稳定。云南各地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要紧盯靠前发力的财政政策导向,在农业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粮畜种业开发、设施农业、数字农业、绿色技术支持、冷链仓储物流、农村三产融合等领域,谋划一批重大项目,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和投资支出强度,形成投资驱动和基础支撑双重效应,通过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农业在扩大内需中释放出更大潜力,在保供给、稳增长、促就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经过深入学习和讨论,专家教授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形势分析系统深入、把握深刻准确,所确定的应变局、开新局的措施针对性强。特别是五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提出,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在新发展阶段如何科学地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纠正短期化、极端化倾向,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不仅关系到政策研究、科学研究,也对我们的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如何把握正确方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专家教授们还从不同侧面交流了在新形势下推进乡村振兴应当把握住的要点,强调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把特色产业发展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脱贫农户产业帮扶和就业帮扶的重要手段。云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作为省级综合性研究服务平台,既要在宏观层面为省委、省政府开展顶层设计做好咨询,也要在微观层面为基层组织、涉农企业做好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