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教授畅论乡村振兴(一)
2022年3月2日,云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组织召开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研讨座谈会,邀请省内部分涉农部门领导和专家教授就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要点的理解把握,结合云南实际如何贯彻实施进行探讨交流。
现将座谈会上专家发言的主要观点进行概括总结,分两期发布,供大家参考。
第一期刊登王平华、李永松、赵岗、熊德平、李玥、郑宝华、陆世军、谭鑫、可斌、陈晓未等专家教授的观点如下:
王平华(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五个重点,即“两条底线”和“三项重要工作”。要确保粮食安全,种植面积、总产量只增不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两条线必须坚决扛住。三项重要工作就是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必须要同步推进、相互结合、相互支撑,实现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迈出新步伐。今年云南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就是要做到“三个确保”,即确保粮食安全、确保生态环境改善、确保农民增收。他认为,就全省乡村振兴,最关键的是要结合云南实际,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要健全体制机制、保障乡村振兴工作任务落实落地,强化制度建设、完善乡村振兴法律规范体系。
李永松(云南省政府研究室农村处处长、研究员):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这是总书记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立足高质量发展的趋势性变化、着眼云南农业受外部环境的深刻影响提出的战略要求。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赐予云南的宝贵财富,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为发展多样性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云南要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上,发展多样性农业。我认为“高原特色农业”就是“多样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抓住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绿色食品需求日益变强的新机遇,坚持把云南现代农业定位为向省外国外销售为主的“外向型农业”,大力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着力抓好“五个一批”:一是抓好一批重点产业;二是建设一批集聚发展的产业园区;三是围绕重点产业打造一批“冠军”产品;四是打造一批影响面广的市场交易平台;五是培育一批带动性强的市场主体。
赵岗(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处处长):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三农”工作全年总目标是“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省委王宁书记在全省相关会议、基层调研时也多次强调,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2021年底,云南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97元,低于全国平均4734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5%。与全国和发达地区相比,云南农民收入结构呈现“一高三低”的特点。“一高”:经营净收入6876元(高于全国平均310元),占总收入比重达48.43%(高于全国平均13.75个百分点)。“三低”:工资性收入4697元(低于全国3261元),占总收入比重为33.09%(低于全国平均8.95个百分点);财产净收入211元(低于全国258元),占比为1.49%(低于全国平均1个百分点);转移净收入2413元(低于全国平均1524元),占比为17%(低于全国平均3.8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对我们寻找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具有重要启示。
熊德平(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金融服务全面促进乡村振兴,强化金融服务既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需要,更是推进云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为云南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带来难得机遇。云南金融业,尤其是农村金融,一方面要抓住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契机,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特色化发展;另一方面要抓住推进云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契机,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高质量特色化。“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首先是要用真心诚意,用真金白银把金融服务真正主动延伸到乡村,把服务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推进云南金融业,尤其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目标和重要任务。在城乡融合、三产融合和三生融合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有利条件,将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就业农户纳入金融服务的重点客户群体,针对性提供金融服务。
李玥(云南省发展改革委农经处副处长):推动全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需要从七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狠抓农业根本。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大力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聚焦农业“芯片”,扎实推进《云南省“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落地实施;二是狠抓项目谋划。紧盯国家政策导向,聚焦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做好项目谋划,围绕全产业链引进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农村、布局重大产业项目;三是狠抓资金筹措。积极争取重大农业工程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发行农业农村领域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继续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支持力度;四是狠抓典型示范。继续创建一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做好省、州(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园(田园综合体)试点创建,以点带面探索形成富民惠民新机制、“两山”转化新路径、乡村振兴新模式;五是狠抓生态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六是狠抓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统筹安排资金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迁出迁入地融合发展,坚决防止易地扶贫搬迁地区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七是狠抓调查研究。定期对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研判,深入调查研究,运用好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真正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全省“三农”工作的思路和举措。
郑宝华(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研究员):着重探讨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问题。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耕地指标要严格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在往年的一号文件中没有这样写到过,为了保护耕地、为了把耕地的价值和功能利用好,提出了耕地的优先序问题。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通过查核云南省2020年的资料,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的耕地面积占播种面积的84.95%(约85%),这意味着剩下的约15%,大概是105万公顷使用其他方面。当然这要与农民收入联系起来,因为对云南来说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我们也在同时考虑到国家的那两条底线,不管是粮食安全,还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那两条底线我们还要服务国家政治政策和目标。
陆世军(云南省乡村振兴局政策法规处调研员):从大历史观视野来认识乡村振兴。中华五千年文明是根源于农耕经济、以乡村社会为主要载体的文明,乡村是中华文明之根,携带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化解人类文明危机,急需重建新型的城乡关系。乡村振兴是解决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压舱石”,也是贡献给世界新文明的“压舱石”。云南仍是后发展和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部分脱贫群众的发展基础比较脆弱,致贫返贫风险依然存在。全省脱贫人口933万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85.3万人;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12307元,不到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66元的一半,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不足7000元的高达54.04万人;有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接近全国160个县的五分之一。促进农民特别是脱贫群众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要瞄准资源禀赋、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收入结构,从生产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入手,因地制宜,分层分类,拓宽渠道,精准施策。
谭鑫(云南省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教授):以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为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系统地表述了“党建+”的观念,一是“党建+产业规划”,就是建立以党建引领产业联席会议机制,实现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布局集中、规划科学。二是“党建+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打造产业“头雁”工程,实现“党建+模范+产业”同步发展。三是“党建+经营主体”,采取“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贫困户”“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旅文融合”等模式,形成多种利益联结,村组通过配套设施后续管护与企业长期联结。做好党建引领产业发展要突出“三力”, 一是狠抓引领力,各级党组织要按照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思路,抓实党建+产业发展规划,提升高原特色产业发展规模化水平。二是狠抓拉动力,各级党组织要开展优势特色产业链条建设,每一个党委、支委、每一个党员,要融入生产、加工、流通、科技、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和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每一个链接点。三是狠抓凝聚力,各级党组织要抓好“一县一业”示范创建,释放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强大动能,引导集体经济发展,通过产业强镇和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的打造,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可斌(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灵魂就是确保农业稳产增收,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围绕这三个我们全年就是要突出“稳定”两字,为党的二十大的召开创造一个安定的、和谐的、丰收的一个环境。我非常赞同郑宝华研究员刚才提到的观点,是真的触及到我们“三农”问题的灵魂,第一个是确保粮食安全,第二个是确保饭碗牢牢地抓在我们中国人的手中。2022年我们农业农村地委的工作主要还是围绕粮食安全,这么多年经济不断发展,而粮食生产不断地出现缺口。长期以来,耕地的红线和粮食安全的底线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党政领导的一把手“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在很多地方形同虚设。如果再这样下去,中央是肯定要出手的,也是决不答应的,这个是我们今年的中央的一号文件中看到的,就是力求平稳。
陈晓未(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就县域发展问题来说:第一,从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为什么我们现在要聚焦县域,要提高县域的富民产业水平?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应该说是中国经济的大规模的快速化的城镇化的一个时期。 相比较,2020年云南的城镇化率是50.5%,实际上是滞后了全国十年的时间。所以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我们目前的发展重点还是要以城带乡,进一步聚焦怎么样提高县域的产业集聚功能,公共服务水平,人口集聚功能等方面。第二点是聚焦产业来促进乡村发展来看,中央一号文件里面也明确的提出了怎样进一步的优化产业分布的格局,文件中很清晰的表明了三点: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县乡镇在产业发展中的定位,从人口结构的变化来看为何要加强这个县域综合服务的功能。有两个数据很重要,2020年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是50.5%,但是我们的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是37.06%,也就是说我们大概低了13个百分点,这两个率的分离其实说明需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来要进一步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质量提升,实现市民化和城镇化的同步也是基于这样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