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节里话绿色发展
作者:高跃婷博士
九月清风送来金色稻浪,丰收喜悦托起盛世华章。2022年9月23日秋分时节是我国的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2017年期间,有45名人大代表提出设立丰收节的有关建议,这个节日的设立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如今,“农民丰收节”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的光辉历程,自2018年设立以来,丰收节已经成为新时代重农强农的生动象征,成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鲜活体现。它不同于一般的节日,既是亿万农民共同参与、共庆丰收的专属节日,又有助于传承和展示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体现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
俯瞰大地,风吹稻浪滚滚,一缕缕稻花香,孕育着一年的丰收。今天我们以“共话绿色发展、同庆五谷丰登”为专题,来共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同时,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产业的生态化,推动农业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图1.国家级超级杂交水稻个旧示范基地(图片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一、绿色:丰收与共同富裕的福祉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乡村振兴全面展开的关键之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今年,夏粮小麦增产丰收已成定局,奠定了全年粮食丰产丰收的坚实基础。这金色的丰收呈现出鲜明的新态势和新亮点,那就是“绿色”的理念,为庆祝丰收节擦亮了底色、增强了底气。2022年6月2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在京发布《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1》。《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76.91,较上一年提高0.36%,比2015年提高了2.29%,其中,多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领跑全国,2020年先行区绿色发展指数平均达到80.38,整体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当前,我国农业化学投入品持续减少,绿色防控覆盖率已达到41.5%。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如果没有绿色发展就不会有高质量发展,农业的绿色发展与人民福祉紧紧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快速提升期,我国将进入绿色发展驱动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时期。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不仅是资源环境问题凸显带来的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更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功能和需求变化的需要。2021年,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了《“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对“十四五”农业发展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到 2025年,力争实现农业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产地环境治理明显好转,农业生态系统明显改善,绿色产品供给明显增加,减排固碳能力明显增强。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21世纪第19个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指出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农膜科学使用回收,支持秸秆综合利用。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开展农业绿色发展情况评价。
丰收中的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一方面,我们的发展既要绿色也要丰收。要从根本上改变将绿色与发展对立的错误观念,不能一提绿色和生态保护就认为会影响经济发展,更不能为了绿色而摒弃发展。例如,一些地区“一刀切”为了绿色,不顾老百姓的收入生计,对畜禽养殖和部分作物种植一律禁止,实质上违背了农业绿色发展的本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于人,关键在思路。农业绿色发展不仅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更重要的是转变发展理念、价值导向和思想观念。绿色发展的核心要义是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要树立绿色与发展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理念,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绿水青山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另一方面,丰收不仅是作物的丰收,更应是“乡村全面振兴,人民共同富裕”的丰收。在农业面源污染获得大范围关注的当下,人们的获得感已经不仅局限于食物的丰收,还在乎食品安全、土壤健康、水源水质、空气质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深刻反映出生态环境质量对居民福祉的重要性。当前,已经进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阶段,生态环境质量、农业生态产品等方面的充分供给,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补齐农业发展短板,是释放发展潜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着力点。农业绿色发展,可以为农民提供经济福利、 生态福利。通过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农业生态产品质量,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生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提升农民福祉水平。
二、绿色:云南农业发展的底色
兜牢粮食安全底线,确保夏粮满仓丰收。截至6月10日,云南省夏粮收获基本结束,已收获夏粮1486万亩,同比增长16万亩。全省现代农业保持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农业现代化效果日益凸显,实现了“十四五”的良好开局,对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发挥了“压舱石”作用,为丰富全国重要农产品供给作出了重大贡献。
近年来,云南省持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不懈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坚持把打造“绿色食品牌”提升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高度,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瞄准“将云南打造成为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世界绿色食品重要生产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引领区”的目标,促进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让绿色成为云南乡村振兴的最美底色。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5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农业产品受到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消费者们认可。斗南花卉成为亚洲乃至世界鲜切花的风向标;“普洱茶”成为全国“最具品牌资源力”品牌;罗平的“一桶油、一朵花”名扬世界;云南莓果、坚果等成为全国高端农产品代表;云南小粒咖啡、文山三七、昭通苹果、通海蔬菜、广南八宝米、乐业辣椒、宾川葡萄等地方区域知名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农民们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多年来对农业大盘子审时度势、优化布局的结果。
图2.云南2021年云南省“绿色食品牌”品牌目录分布地图(数据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图/农小蜂)
2022年,云南省将推进“一县一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持续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快建设8个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把更多增值收益留在当地。设立有机农业绿色食品发展专项资金,扩大绿色有机奖补范围,加快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三、绿色:云农师生的绿色发展行动
喜谈丰收事,金气秋分时。中秋节前后,洱源县6万多亩绿色水稻陆续收割,5千多亩稻田里的鱼也应节上市,田野间一派稻香鱼肥的丰收景象;在贵州黔南工作的郭老师一家收到了来自家乡永胜县的软籽石榴;在我校读研究生的赵同学正向3000公里外的父母“安利”香格里拉松茸和斗南市场的鲜切花。
图3.洱源县稻香鱼肥的丰收景象(图片来源:大理日报)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特色学科优势,理解并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展“两山理论”实践创新,科学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丰收节前夕,校党委书记黎素梅带队前往砚山县东南亚杂交玉米研究所开展调研。砚山东南亚杂交玉米研究所是学校校地合作的成功典范之一,以纪韵祚教授为主的科研团队,扎根文山州砚山县,围绕杂交玉米种质资源研究,收集培育一万份杂交玉米种质资源,建立了国内首个以热带亚热带杂交玉米为主的基因库。黎书记表示希望研究所在纪韵祚教授的带领下,聚焦种业创新,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定位,贡献“云农”智慧,展现“云农人”风采。
图4.黎素梅书记带队调研砚山县东南亚杂交玉米研究所(图片来源:云南农业大学官网)
步入大理市湾桥镇向阳溪村洱海留香绿色有机种植基地,丰收的喜悦正在田间地头蔓延。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洱海流域转型发展。今年2月,我校与中国农业大学、大理州人民政府合作,共同成立了“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和“古生村科技小院”,标志着“洱海战役”正式打响,洱海流域农业绿色转型研究有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研究院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院士担任院长,我校赵正雄教授担任常务副院长,研究院旨在创建作物增值、污染防控和农民增收协同的‘大理模式’,打造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的国家样板。
图5.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揭牌仪式(图片来源:云南农业大学官网)
目前,研究院已组织全国20多家单位,200多位科研人员围绕“面源污染解析与防控”、“高值作物系统构建与优化”、“高肥力土壤与有机肥利用”、“绿色功能投入品创制与应用”、“科技小院与乡村振兴”、“绿色转型与流域战略”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工作,并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同时,研究院在科技小院建设方面快速推进,政-校-企合作建成3个科技小院。今年6月,全国首个烟草科技小院在大理磻溪村落成。生态农业,烟草先行,大理烟草科技小院通过构建烟草绿色生产高值模式,制定绿色生产技术规程,研发新型绿色投入品,创新技术推广模式,将磻溪村打造成“烟草+N”模式的绝佳示范村,助力流域烟草产业绿色转型。
图6.大理海西烟区产业示范基地
同月,我校与中国农业大学、大理州人民政府、云南农垦集团合作共建的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大理“乡愁科技小院”揭牌启用,我校副校长孙海清教授出席活动并讲话。“乡愁科技小院”的建设,对开展乡愁文化建设、引进培训资源、助力古生村片区乡村振兴将起到积极作用。孙海清表示,“乡愁科技小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记住乡愁”的最好践行,是实现连结农户、政府、企业、科研团队的又一重要纽带,云南农业大学将继续和张福锁院士团队、大理州、农垦集团等共同努力,实现建立一个小院、蓬勃一个乡村的目标。
图7.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举行“乡愁科技小院”揭牌仪式
禄劝是“云药之乡”,是“一县一业” 中药材产业示范创建县,中药材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良好,具有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今年5月,由昆明市人民政府和我校主办的“禄劝林下西洋参现场会暨中药材产业绿色发展论坛”在禄劝县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朱有勇、朱兆云和多位国内专家、企业家等共同为推动中药材产业绿色发展献智献策。“我们首次将西洋参引入云南高海拔华山松林,按照不施用一粒化肥、不使用一滴农药的栽培管理方式,聚焦高品质有机西洋参生产,依托康美药业(昆明)种质资源有限公司实施林下有机西洋参试验示范种植。”我校副校长杨生超教授介绍了在禄劝县成功实施林下西洋参绿色种植的经验。会上朱有勇院士指出,林下中药材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是生态文明建设“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更好保护”的特色,亦将为乡村振兴做出开创性的贡献。
图8.禄劝林下西洋参现场会暨中药材产业绿色发展论坛(图片来源:光明网)
四、绿色: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服务绿色发展的实践
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发挥科技部、教育部国家级研究平台和云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的平台优势,团结校内外农业科技领域的专家,持续探索研究院服务绿色发展、文化资源保护、服务乡村振兴、服务科技小院建设的新模式,助力高原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今天,沿着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师生足迹走走,共同感受低碳生活和绿色发展。
今年5月以来,在中国工程院张福锁院士和我校赵正雄教授的指导下,由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云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牵头组成的“洱海流域文化资源保护政策”研究团队对洱海流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专家们认为加强洱海流域文化资源保护政策研究,对促进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今年6月,秦莹教授一行运用参与式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对古生村村庄、村民、土地(农田)、水源四个主体相应的民族文化、观念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进行入村调研,从洱海流域村民的视角了解他们保护本土文化资源的态度和诉求。古生村位于洱海边,是一个典型的白族传统村落,已有上千年历史。秦莹教授提到,村民对洱海流域保护基本达成共识,面临乡村治理和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新农人、新事物、新思想输入给古生村带来了鲜活之力。
图9.秦莹教授在大理古生村广场与当地老人交谈
基于对洱海流域文化资源的调研分析,“洱海流域文化资源保护政策研究”团队认为,应从“后农业社会”及生态知识与文化创意融合的绿色农耕经济视角出发,以创建“中国乡愁文化示范区”和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契机,探索留得住乡愁的文化产品,应增强农耕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培育农业文化遗产品牌,让这些农耕文化产品不仅发掘其内涵及当代价值,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此助力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打造洱海保护与高值农业协同发展的洱海模式。
图10.张福锁院士与洱海流域文化资源保护研究团队合影
近年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充分发挥学校科研与人才优势,加大在新农村服务基地和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建设力度,通过校地、校企、校农间合作,围绕当地农村特色产业和绿色发展需求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和乡村振兴示范点。
维西县塔城镇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腹心地带,是维西、香格里拉、德钦、玉龙四县重要交通枢纽,有“鸡鸣四县”的美誉。作为地地道道的藏族姑娘,今年1月,鲁茸拉木老师跟随团队来到维西县塔城镇调研藏红花产业。她向我们介绍道:“藏红花与冬虫夏草齐名,药用价值极高,素有“植物黄金”的美称,良好的市场前景为藏族村民铺就了致富路。”据悉,近年来,塔城镇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产业发展要求,大力发展藏红花产业,打造集“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美丽村庄、休闲农业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让藏红花产业与塔城多民族和谐文化有机结合,成为弘扬民族文化,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以绿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生活富裕。
图11.维西县塔城镇藏红花特色产业基地挂牌
路遥副教授在今年云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举办的“学习互鉴乡村振兴实践模式研讨会”中分享了“迪庆州维西县塔城镇发展高端民宿推动乡村旅游”的实践模式。她认为,塔城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的乡镇。近年来,塔城镇通过做优高端精品民宿、做好乡间生态美味、做美山水风光、做活民族传统文化和做实民族团结进步等方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助推各族群众致富的主引擎。
路遥副教授在今年云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举办的“学习互鉴乡村振兴实践模式研讨会”中分享了“迪庆州维西县塔城镇发展高端民宿推动乡村旅游”的实践模式。她认为,塔城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的乡镇。近年来,塔城镇通过做优高端精品民宿、做好乡间生态美味、做美山水风光、做活民族传统文化和做实民族团结进步等方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助推各族群众致富的主引擎。
图12. 学习互鉴乡村振兴实践模式研讨会
昭通市鲁甸县是我国“青花椒名县”,也是云南省2022年度“一县一业”的特色县。今年暑假,新农院研究生宁发金同学跟随我校杜发春教授团队来到昭通鲁甸县开展调研,作为农村科技发展研二的学生,宁发金同学被当地的“花椒夜市”深深震撼,他了解到每年花椒采收季节,花椒主产区龙头山镇及光明村等地形成灯火通明的“花椒夜市”,吸引众多客商前来集中采购,盛况空前。近年来,当地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聚焦产业发展绿色化、有机化,组建产、学、研一体的专家工作站,以花椒品质的提升推动品牌打造。形成了从种植、采摘、初加工、精深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图13.鲁甸县龙头山镇调研花椒产业
图14.鲁甸县龙头山镇椒林鸡养殖基地
追寻着总书记的足迹,新农院师生今年2月和7月,分别来到腾冲市调研。在清水乡,调研了司莫拉佤族村、清水花缘里、千亩标准茶园(大地茶园)、半个山村。眼下,司莫拉正在打造“春看油菜花,夏采瓜果蔬,秋观稻田画,冬赏银杏泉”的融自然景观、民族特色、秘境探险、高质农业、生态旅游休闲科普为一体的司莫拉佤族风情园,稳稳地托起了幸福梦。
图15.清水乡司莫拉村调研组合影
同时,团队还来到清水镇驼峰社区虞家营调研茶旅融合和村企合作,并授予大地茶海古村落旅游开发公司和虞家营新村“特色产业基地(茶叶)”。了解到茶叶成了当地促农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旅游的“金枝绿叶”。下一步,还将依托独特的茶园景观、良好的家居环境,将虞家营建设成集茶园观光、茶文化体验、茶餐饮、绿道骑行、茶山露营为一体的“大地茶海”。
图16.腾冲市清水镇大地茶海特色产业基地挂牌
在腾冲市北海镇,调研组询问了当地生态湿地的建设和农村“两污”的治理工作,并了解到当地一直以来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结合大盈江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开展河道清理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美丽乡村建设。
图17.腾冲市北海镇北海湿地实景
在大理州南涧县无量山镇,云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师生调研了当地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情况,他们来到樱花谷茶产业基地,樱花谷景区内种植着1500亩高山生态茶,茶园内种植着万株冬樱花,樱花盛开时,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前来观赏。在生态保护的过程中,当地通过茶旅融合,带动群众增收,同时樱花旅游提升了南涧生态有机茶的知名度,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图18.南涧县无量山樱花谷高山生态茶园
在泸水市的老窝村,乡村振兴研究院师生团队实地察看了当地“多多橘园”柑橘种植基地,了解到当地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发展柑橘种植面积已达到300亩,其中第一期建设的150亩柑橘+菊花复合种植,在脱贫攻坚期间带动当地建档立卡户131户485人实现增收。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多多橘园将通过采摘、旅游、观光来带动果园增收,把乡村美景、果蔬采摘、休闲观光纳入到建设中,呈现“六子效应”:“搭台子、选路子、做样子、传带子、增票子、美村子”扶贫模式,为老窝、泸水乃至全州产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典范。
图19.调研“多多橘园”柑橘种植基地
通过调研,新农院团队发现:在产业特色上,泸水市、腾冲市均为云南省边境县,均属于高黎贡山生态保护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和滇西旅游大环线的开发,特色文旅产业、农村生态治理、农旅融合将成为当地乡村发展的主要类型;在发展模式上,依托良好生态环境,腾冲市清水镇虞家营社区及南涧县无量山镇樱花谷开发了茶旅融合产业,大大提升了当地村民收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对践行“两山”理论,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为推动乡村农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样本。
自2020年初至今,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负责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的协调管理工作,发挥高校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引领、支撑和社会服务作用,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今年6月,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科技小院管理团队”荣获“社会服务工作优秀团队”。
图20.“科技小院管理团队”荣获校级“社会服务工作优秀团队”
在新农院科技小院团队的协调申报和专家论证下,我校共15家科技小院成为国家三部委(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和中国科协)批准建设的国家级科技小院,这15家科技小院均优选优中,围绕农业绿色发展建设,符合云南省推进“一县一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
图21. 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批准建设的国家级科技小院名单
今年5月,应曲靖市科协邀请,云南省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科普部部长包海、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专职副院长杜发春、徐玉香督导员、王飞教授、高跃婷博士一行赴曲靖市麒麟区和罗平县调研蓝莓产业(麒麟蓝莓科技小院)和现代蜂业发展(罗平蜂业科技小院)。
在麒麟区,调研组听取了曲靖佳沃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对中心建设情况的汇报,参观了智慧农业数据中心、工程中心实验室以及组培苗木繁育中心,并参观曲靖佳沃蓝莓产业基地和标准化生产车间。调研组希望曲靖佳沃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加强与科研院所、大学合作,充分发挥和挖掘曲靖发展蓝莓产业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进一步提高蓝莓产业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推动形成高原特色蓝莓产业链,助力曲靖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兴旺。
图22.曲靖市麒麟区佳沃蓝莓产业基地调研
在罗平县,调研组一行参观了罗平县甜园蜜语蜂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了解公司现代蜂产品生产流水线和产品布局并进行了座谈。罗平县是全国蜂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当地素有“东方花园”“绿色油库”“滇东油库”的美誉,罗平蜂蜜于2021年3月获农业农村部授权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商标。接下来,该企业将围绕科技小院的建设,新建甜园蜜语蜂文化产业园,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
图23. 曲靖市罗平县蜂蜜产业调研
农业绿色发展在我国是一项新兴事业。近年来,绿色理念正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加快绿色转型,农业绿色发展呈现出新气象、新格局。农业的丰收,不仅仅是田间地头的景象,还体现在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兴旺,良好生态环境的民生福祉,农业科技创新的硕果累累。2022年,由李国春教授主持、新农院参与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对我校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一种充分肯定。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丰收正用色彩描绘农村建设的新前景,用希望奏响农业发展的新旋律。
接下来,新农院将举办云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专场《云南农业绿色发展论坛》等一系列活动,论坛举办有助于增进师生交流、促进学术创新、推进学科建设和持续发展,推动我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既有“金色”价值、更有“绿色”颜值。
图24.《云南农业绿色发展论坛》获批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