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培养工作 > 正文

学习弘扬羊拉精神,科技促进乡村振兴:新农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迪庆行

2021年10月25日 12:58 周子翔 点击:[]

学习弘扬羊拉精神,科技促进乡村振兴:新农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迪庆行

周子翔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让大学生在感受新中国成立72周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增强政治素养、责任感和使命感。由于疫情原因,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由原定8月推迟至国庆期间实施,服务团师生10人于2021101日至104日走进“云南北极”德钦县羊拉乡,亲身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与成就,并就“学习弘扬羊拉精神,科技促进乡村振兴”为主题在乡政府所在地甲功村开展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得到云南省“三区”人才科技项目的支持。

 

1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合影(左起:孙丽芳、赵安然、马文玲、周子翔、杨益成、宁发金)

 

活动期间实践团深刻体验了贫困地区艰苦的生活环境和藏族群众勤劳乐观的精神风貌,学习了羊拉人“不畏艰辛、不计回报、默默坚守、攻坚克难、坚韧不拔、爱岗敬业、忠诚奉献”的新时代羊拉精神内涵,并为藏区群众带去了实用养蜂技术培训,在活动中看到了科技助推乡村振兴的潜力,提高了服务群众的能力,也坚定了自身的理想信念。

 

一、  前往羊拉,跨越两省

930日,我们驱车600公里从昆明到达香格里拉。

101日上午10时,我们从香格里拉市启程前往羊拉乡,走上G215国道不多久,我们便从山间盘旋而下。通过老师提醒和参考地图,队员们才知道自己“不时”会身处四川甘孜得荣县(金沙江西岸是得荣县,东岸就是云南省德钦县)。峡谷下方金沙江水滚滚流淌,峡谷两岸山石峭壁高高耸立,肉眼远望只有零星绿影,有的地方甚至寸草不生。看到这样的原始风貌,我们才切身体会到,为什么说“三区三州”深度贫困的原因之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地质条件脆弱”,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类能够生存下来简直可以算是奇迹!而我们也看到,正是党和国家的在各个方面的因地制宜政策和大量资金投入,以及各族人民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才能让住在山崖上的老百姓们跟上国家发展的步伐,摆脱贫困,迈向小康!

 

    

2 峡谷下方奔涌的金沙江水

 

3 山梁上的村庄

4 山谷下的村庄  

  

5 沿途山体加固工程,防止滑坡

6 通村公路和太阳能板组

 

二、到达羊拉,初探养蜂

    经几小时盘山公路后,我们终于到达了羊拉乡地界。不同于之前在G215国道上光秃的悬崖峭壁,羊拉乡的植被更显茂密,随行老师介绍说,这就是羊拉养蜂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因为蜜蜂的生存繁衍、蜂群的壮大,需要蜜源植物的充足,正因为羊拉乡优良的生态条件,蜜蜂才能更好的繁衍生存,当地老百姓养蜂业发展才有坚实基础。

101日下午三点左右,我们到达了羊拉乡驻地甲功村地界,在半路上偶遇了羊拉乡甲功村村民委员会主任阿江,阿江主任曾获云南省唯一的全国新农人大奖。经过交流,我们才得知主任一行人正在查看山崖上放置的野外蜂桶的情况。这两天已经快到割蜜时节,对于蜂桶的保护更显必要,因为野外的黑熊、蜜鼬、蚂蚁等生物同样觊觎桶内的蜂蜜,特别是黑熊力气很大,可以直接被蜂桶一扳两半,不仅损坏蜂巢,还会把蜂蜜浪费。因此,当地老百姓想出了一些对付野生动物的妙招。首先就是将蜂桶放在山崖上,让一些野兽望而却步;其次就是用荆棘来阻拦,队员发现,在山崖下方和蜂桶正前方都人为放置了荆棘,为的就是阻拦黑熊等“盗蜜贼”的通行。

 

7 山崖上的木桶蜂箱,前方有荆棘(图正中)

 

到达羊拉乡后,我们首先参观了羊拉乡的养蜂特色产业基地。基地中摆放着数十个传统木桶蜂箱,还有两间避阴养蜂房,可以看到不同群势蜜蜂的情况。据了解,2017年,在县政府和乡政府的支持下,羊拉生态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在甲水组协调到厂房用地,投资110万元建设了新厂房和生产流水线,并按照规定程序申请ISO认证。羊拉乡藏蜜生产车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能力,可以处理包括:过滤、融化、搅拌、罐装等蜂蜜加工环节。该村养蜂产业基础好,为深度贫困地区的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户均年养蜂收入约1600元,个别养蜂大户年收入达8万元。

8 邓尚靠老师正在检查当地蜂桶情况

 

 

9 羊拉藏蜜加工流水线

10 养蜂示范户的木桶蜂箱群

 

三、养蜂培训,科技助农

     102日上午,由云南省科协和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羊拉乡养蜂技术交流培训会在甲功村委会正式举行。培训会首先由村主任村民委员会主任阿江致辞,对培训团队的到来表示了欢迎。之后由云南农业大学东方蜜蜂研究所邓尚靠老师进行授课,邓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培训主要讲解了中蜂健康高效养殖关键技术、不同饲养方式特点比较、防虫技巧等问题,由羊拉乡文化站白玛泽仁老师充当翻译。培训中,羊拉乡养蜂群众也加入交流讨论,场面一度非常热烈。会后,养蜂农户针对自己在养蜂实践和培训中产生的疑问向邓老师交流请教。蜂农们重点询问了如何防范黄角胡蜂;也有部分学员咨询蜂箱遇到狗熊该如何处理;如何购买、操作相关养蜂设备;如何提高蜂蜜产量和质量等问题,邓尚靠老师对这些问题分别做了详细的解答。

11 场内认真聆听的羊拉乡群众

 

12 场内全神贯注聆听讲座的群众

 

13 羊拉乡养蜂技术交流培训人员集体合照

   

    培训结束后,团队跟随阿江主任一行人来到了山崖边上,邓老师将实地进行开桶、取蜜、割蜜的科学操作示范。在制作完烟熏装置后,村民们和邓老师一起爬上陡峭的山体取下蜂箱,因为蜂箱是木头制作的,里面还装满了蜜,所以拿下来的过程看上去十分危险。蜂箱打开的过程也并不顺利,邓老师解释到,因为乡民们的蜂箱放置方法有一定的问题,导致里面的蜂巢和蜂蜜向一边倒置,开启时会存在一定困难,并会对巢脾造成一定破坏。

14 邓老师和村民正在山崖上烟熏蜂箱

15 村民将蜂桶背下山崖

 

16 打开的巢蜜(封盖一侧)

开箱后,邓老师还不忘讲解一些操作和改进细节,比如割蜜时的手法、割蜜时的方向、木桶放置的角度等,养蜂农户们也和邓老师进行了交流,吸取了经验。在此过程中,队员们都专心观看、记录、学习相关的知识,对于羊拉传统养蜂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体验甲午山路,学习羊拉精神

甲午雪山,主峰海拔5220米,垭口海拔4693米,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气候无常。“甲”:(藏语意为铁),“午”:(藏语意为大),全称含意为有铁矿石的大雪山,据传山中有铁矿,故名为甲午雪山,每年5月至10月是甲午雪山通山季节,羊拉乡的各种物资必须在这个季节用马帮运往羊拉,天晴时站在甲午雪山垭口可以远望卡瓦格博和缅茨姆峰的雄姿。1978,一支由5名年轻党员组成的民兵连,为了家乡建设从羊拉出发到阿东村,徒步翻越甲午雪山,历时一个月的时间,将一台东方红推土机运到公路尽头后,拆开部件,以蚂蚁搬家的形式将一件件沉重的部件运过甲午雪山,运回羊拉,再拼装起来推田造地,数百亩荒坡变成了田地,书写了“老羊拉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协作”。1999年底羊拉乡通车后,除了个别摄影爱好者外,没有人再走过甲午雪山这条老路了,甲午雪山这条老路被曾经在羊拉工作过的内地干部称之为“羊拉茶马古道”。

 

17 调研队合照(从左至右:宁发金、周子翔、马文玲、赵安然、孙丽芳)

 

    时代在发展,物质在丰富,但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不能丢。103日,我们调研队重新体验这段山路,是为了传承好发扬好“特别能协作,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羊拉精神”,忆苦思甜,更思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经过这次体验活动,队员们都认为应该传承和发扬好羊拉先辈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的“羊拉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结语

18 心中的日月,心中的祖国(摄于羊拉乡甲功村委会)

 

    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实地调研了羊拉乡当地特色养蜂产业的发展情况,体会到了“羊拉精神”的内涵,看到了科技助推乡村振兴的潜力,提高了服务群众的能力,也坚定了自身的理想信念。我们看到,在党的带领下,羊拉群众靠着“不畏艰辛、不计回报、默默坚守、攻坚克难、坚韧不拔、爱岗敬业、忠诚奉献”的新时代羊拉精神,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生活,奔向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关闭

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2020
电话(传真):0871-65229803,66509805
通讯地址:昆明市盘龙区金黑公路95号,云南农业大学老校区耕读楼4楼
邮编:650201  邮箱:inrd@yn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