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培养工作 > 正文

周子翔:硕士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盛会的挑战和感悟

2021年08月21日 11:21 周子翔 点击:[]

周子翔:硕士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盛会的挑战和感悟

《新古典学派》微信公众号2021810日刊发

 

2021728-31日,第四届加拿大、中国和非洲可持续城市化国际会议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anadian, Chinese and African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简称ICCCASU)在线上举行,这是一个由联合国人居署、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渥太华大学联合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共有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学者、从业者、政策制定者参会,发表论文111篇。会议的工作语言是英语和法语。作为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一名2020级硕士研究生,我用英语在小组会上做了题为中国怒江州生态移民的发言。回首这半年多来参会的种种准备和经历的挑战,感慨万千。

 

一、参会缘起和经历

 

能参加这次国际学术会议并不在我入学前的想象中,回顾过去这一学年,早早开始实地调研和文献积累为我带来了很好的学术积淀。而各位老师前辈的关心和帮助,以及一年来持之以恒的努力,让我把握住了一些锻炼机会,并得以顺利参加这次国际学术会议。

(一)研一上学期的学术积累

20207月,我以397分的初试成绩和91.23分的复试成绩从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考入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攻读农村科技发展硕士学位,师从杜发春教授。在正式入学前,杜老师就让我参与到他的课题研究中,并叮嘱我尽早开始文献阅读和学习规划。

20208月,我跟随杜老师前往迪庆州、怒江州进行实地调研,并参与到杜老师主持的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课题《云南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中,经过这次调研的前期准备和实地考察经历后,我对于易地扶贫搬迁问题有了一定的文献积累和感性认识。

1. 20208月,我跟随老师入户访谈怒江州易地搬迁群众

 

2. 20208月,风雪中在怒江片马丫口

       

202010月入学后,我作为编委会成员参与到杜老师主持的《德钦县羊拉乡志》《农业科技进藏:产业扶贫迪庆实践与理论研究》《云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本书的编撰中,对于党和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以及易地搬迁工程有了进一步了解。

2020117日,我跟随导师前往昆明文汇酒店参加中国民族学学会2020学术年会暨“新时代民族研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合学术大会。在会上我有幸见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社会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张继焦教授,并和张老师有了一次宝贵的交流经历,在交流中,我得知了张继焦教授的学术成长经历,了解到圈内人称的“国际张”逐渐成长为一位有世界影响的国际型学者的过程。张继焦教授也提醒我说年轻学者坚定学术信念并不容易,并鼓励我坚持下来。在之后的年会发言上,我还听取了张继焦教授关于新古典“结构-功能论”的学术报告,张老师的学术风采令人神往。在这次会议上,我还见到了宁夏大学李伟教授和云南大学杨明洪教授等国内知名学者,听他们的学术报告受益匪浅。

3. 2020年11月在中国民族学学会2020学术年会上的合影

 

20201118日,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院长、湖北“楚天学者”罗康隆教授应邀到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做了以“生境、民族生境与生境民族学”和“民族学视野下的乡村振兴研究”为题的两场专题学术报告。我参加了这两场讲座,加深了我对于生境民族学的认识,在思考族群文化问题时有了新的视角,这也让在我接下来的调研和学习过程中受益。

4.罗康隆教授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做学术报告

 

20201121-22日,我参加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20年年会第九分论坛“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会上做了题为《南京博物院非遗旅游研究》的发言,同时撰写分论坛专题总结稿并代表分论坛在年会闭幕式进行发言,这是我第一次在学术论坛上发言。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都市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安徽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安徽大学汤夺先教授和云南农业大学杜发春研究员主持会议,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杜倩萍负责点评。中山大学教授杨小柳、南开大学教授马伟华、中国人民大学的张笑语老师、宁夏大学的王仲梅教授、安徽大学的张丽博士、怒江州委党校的付文敏老师等14位学者做了学术发言。

 

https://inrd.ynau.edu.cn/__local/E/8E/A8/776D6337B9585C96372F21ED7D4_FD870213_CE0D.jpg

5.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20年年会

 

        202012月,杜老师告诉我“第四届加拿大、中国和非洲可持续城市化国际会议”将于20217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让我考虑能否参加,会议的第一轮Call for Papers将于2021115日截止。在此之前,我从没有参加类似国际会议的经历,因此缺少相关的经验,一开始不知道从何处开始着手准备,同时,对于这次难得的国际会议机会,我对于自己的水平并没有充足的信心,因此在开始时,我是抱着重在参与和尝试的态度来了解和准备这次会议的。

        在杜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我从了解本届ICCCASU的官方网站发布的讯息开始入手,逐渐了解到ICCCASU会议的历史沿革、征稿流程、议题设置等基本信息,对于选题有了一些思路。结合自己在怒江州调研的情况,我决定投稿本届ICCCASU会议“Forecasting and Forward-looking Urban Risks Management: Managing Increased Density, Diversity, and Mobility”议题区,拟题目为“Research on Ecological Relocation in Nujiang”。

6. ICCCASU4议题区设置

       

本次大会的工作语言是英语和法语,因此着实考验了我的英文写作能力。怀着忐忑的心情,我开始论文摘要撰写的准备。为了准备这次摘要撰写,我花了大量时间查阅英语词典和相关英文文献,在几经修改中反复斟酌英文语法和句型,期间我也得到了国际学院路遥老师和新农院陈晓老师的指点帮助,以及杜老师对于专业学术词汇的指导,最终,我在截稿日期前顺利提交了论文摘要。

        幸运的是,在2021130日,我的投稿作为首轮Call for Papers 的五十篇论文摘要之一入选,并于2021324日收到ICCCASU的正式接收函。

7.  2021130日,收到ICCCASU的接收函

 

8.  2021324日,收到ICCCASU的正式接收函

 

        20211-2月这段寒假时光并没有被我荒废,假期一开始,我就跟随杜发春老师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调研工作。16日,我作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调研泸水市易地扶贫搬迁和城市发展调研团队的一员,前往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和边境城市发展经验调研,入户完成了200余份问卷调查。本次调研是中宣部委托课题《发展权视野下云南直过民族易地扶贫搬迁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及其国际经验研究》的研究任务,两个课题主要以泸水市为调研点,一是总结泸水市直过民族易地扶贫搬迁取得的成效和主要经验,探讨搬迁社区生产生活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机制创新和政策体系,结合易地扶贫搬迁面临的可持续生计挑战,提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建议;二是总结泸水市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和边境一线的历史巨变、发展成果,分析城市崛起的动因和巨变,探索泸水市民族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十四五”城市发展规划等,以期对中国其他边境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调研结束后,我撰写了“新农院到泸水市调研易地扶贫搬迁和城市发展经验”新闻稿,发布于云南农大新闻网及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官网。

9.  20211月在怒江州泸水市大龙塘社区访谈搬迁农户

 

        在此过程中,我还以项目负责人身份申请了云南农业大学第十四届“双创”项目《泸水市大龙塘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改善研究》。同时,以队长身份带领“怒江州易地扶贫助力脱贫攻坚调研队”参加到学校寒假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中,实地调研怒江州7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与易地搬迁居民面对面地交流,详细考察搬迁点社区配套设施情况,了解搬迁户搬迁后生产生活改善情况。同时,听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向团队成员讲述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对怒江州易地扶贫取得的成效和经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结合实地调研的经历和感受,我代表团队撰写了《怒江州易地扶贫助力脱贫攻坚调研》调研报告,该报告获得寒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作品三等奖。 

        可以说,如果没有研一上半学期积极参加导师课题、学校项目的实地调研和实践经历,就不会有报名参加本次ICCCASU会议的前期准备和学术沉淀。但在研一下学期的参会准备过程中,我还是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和挑战,同时,我也在这些挑战中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经历。

 

(二)研一下学期的经历与挑战

        参加这次国际会议对我来说确实是一次较大的考验,在下半学期的会议准备过程中,我曾因为几个困难而有过退缩的念头。首先的挑战是时间管理,研究生一年级繁重的课业让我难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论文写作,我必须分配好自己各方面的时间;其次,缺少与native speaker交流的机会,以及对专业术语的不熟悉,使得对英文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成为当务之急。

        1. 课程繁重下的时间管理

20213月开学以后,研究生一年级下学期的课程比上半学期还要繁重。结合专业培养方案和自身兴趣,我共选了12门课,排满了除周一、周三晚、周五晚以及周末以外的时间。除了农村科技发展必须修学的专业课外,我还选了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赖毅老师等开课的“中国农业史专题”以及由人文学院王晓艳老师等开课的“民族社会工作”,之所以比其他同学多选择这两门课,是因为我想要获得更多跨学科的视野,特别是身为农大研究生所应有的农业历史发展的视野,以及在云南民族地区调研所需要具备的民族学视野,以更好地开展研究。

        2021516-17日,在这个紧张的周末,我跟随导师赴中山大学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及其国际比较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汇报,有幸见到了该课题项目负责人中山大学杨小柳教授,以及项目中期评审专家组成员广西民族大学徐杰舜教授,内蒙古大学阿拉坦宝力格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务院参事何星亮研究员,贵州民族大学龙耀宏教授,四川大学石硕教授,西南民族大学万果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山大学周大鸣教授。在这次宝贵的经历中,我近距离感受到了国内一流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学术风采,并坚定了我的学术信念。

        面对这个考验我并没有选择放弃,在时间管理方面,我尽量平衡课业和论文写作的时间,利用周中仅有的三个晚上的时间完成课程作业,利用周末的时间来进行论文写作,虽然如此安排,时间对于我来说依旧很紧张。因为参会的原因,虽然我离家只有2小时的车程,但在这个学期我没回过家一次,为的是能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更好地展示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的风采。在会议召开前的最后一个月里,我还度过了好几个不眠之夜,有时是因为会议日益临近而紧张焦虑,有时是因为进入了状态而忘我工作。在这里,我想特别感谢我的导师杜发春老师以及组委会中国协调员陈雨芃同学和ICCCASU联席主席曹沪华老师,在这次大会准备过程中承蒙他们对我的耐心关照、贴心鼓励和用心帮助,让我得以坚持下来。

         2.外语综合能力的考验

        如何能够在大会中正确地用英语写作和流畅地用英语表达,是对我的另一个考验。我的英文综合运用能力并不算是优秀,虽然在大学本科期间拿到了六级证书,但英文写作一直停留在应付考试的水平,如果以当时我考研作文的文笔写一篇英文稿件,可能会面临文字无法理解的尴尬,同时,长期以来生活在Chinglish的氛围中,以及对专业词汇掌握的不足,也使得我能否与参会的外国学者顺利交流成为一个待解之问。

       在会议准备的几个月里,我将英语学习作为一种习惯,坚持每天阅读英文文献,在积累句型表达的同时增加专业词汇,并在多个视频门户上收看英语原声纪录片、学术讲座来锻炼听力,另外,我还在英语交流App上与国内外网友进行口语交流,几个月坚持下来,我的英语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一定提升。在大会开幕前的这段时间里,我还通过邮件和微信群与ICCCASU组委会以及其他参会者保持联系,并旁听了大会的三次会前准备会议,参与了大会的两次会前说明会,仔细阅读了组委会发布的参会文件和部分参会学者的学术成果,在获得英语能力锻炼机会的同时对于会议的全过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二、在ICCCASU会议上发言交流

 

()参加小组会议发言交流

2021728-31日,第四届ICCCASU大会如期在线上举行。731日,云南农业大学杜发春博士和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Kamyar Razavi博士共同主持了面临多重挑战的城市Cities facing Diverse Challenges”)小组会议,该小组会议分属于本届ICCCASU的第三议题区预测和前瞻城市风险管理:管理增加的密度、多样性和流动性Forecasting and Forward-looking Urban Risks Management: Managing Increased Density, Diversity, and Mobility)。本人在会上做了题为中国怒江州生态移民Research on Ecological Relocation in Nujiang)的发言。

10. “面临多重挑战的城市小组会信息

    

11. 小组会议

      

在小组会上,喀麦隆雅温得大学学者Takang Emmanuel做了题为固体废料管理:非洲城市视角的发言;中国西南大学杨德伟教授做了题为传统能源 VS.新兴能源:未来城市转型及其社会环境效益的发言;摩洛哥哈桑二世卡萨布兰卡大学Zhar Mohamed教授做了题为生态难民的流动:以穆卢亚中部地区游牧民为例的发言。

我在小组会上做了题为中国怒江州生态移民的发言,基于实地调查,总结了怒江移民搬迁过程中的生态扶贫类型、移民安置的过程和社会经济影响,认为生态移民是怒江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之一。发言结束后,Kamyar Razavi博士和杜发春博士进行了点评,并对各位学者的研究进行了提问。Kamyar Razavi博士特别针对怒江州生态移民后搬迁户的适应情况、生态移民中存在的挑战、怒江州生态扶贫的有关措施等问题对我进行了提问,我认真记录并进行了相应回答。

 

12. 周子翔正在小组会上发言

 

13. 小组会后同国外专家交流和请教

 

(二)大会简况

ICCCASU由联合国人居署和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联合倡议举办,是一个就可持续城市发展相关问题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大型会议,自2014年第一届举办以来每两年举办一次。本届大会的主题集聚、多元与流动:连锁危机下的城市反思与发展Density, Diversity, and MobilityThe City in an Era of Cascading Risks)。大会分为两次主旨发言、两次主题对话、五个特别专题小组以及六个议题区,六个议题区下设17个小组会议。共有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学者、从业者、政策制定者参会,发表论文111篇。

14. 第四届ICCCASU官方海报

 

728日的开幕式上,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Maimunah Mohd Sharif女士、加拿大参议员Yuen Pau Woo先生、卢旺达基础设施部长Hon Claver Gatete先生、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校长Suzanne Fortier女士、非洲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会秘书长Jean Pierre Elong Mbassi先生、加拿大K.F.S国际建筑师事务所总裁Peter Guo-hua Fu先生、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城市学院主任Matti Siemiatycki先生、ICCCASU联席主席Huhua Cao先生先后致词。

 

 

15. ICCCASU4开幕式致辞嘉宾

 

728日的第一主旨发言中,前加拿大多伦多市市长David Miller先生做了题为“How the World’s Great Cities Are Fixing the Climate Crisis”的主旨发言;前任联合国人权报告员Lellani Farha女士做了题为“What a Wonderful World it Could Be!”的主旨发言;联合国人居署肯尼亚地区办公室主任Oumar Sylla先生做了题为“Building Covid-19 Resilient Cities in Africa”的主旨发言。

730日的第二主旨发言中,加拿大国立科学研究所名誉教授Mario Polèse先生做了题为“Affordable Housing: What to do and what not to do. Lessons from Montreal and other places”的主旨发言;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全球学院首任院长Mimi Sheller女士做了题为“Building a Thriving Caribbean Future: Resetting policy with international partners”的主旨发言;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刘志先生做了题为“High-Quality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in China”的主旨发言。

渥太华时间731日下午,大会举行了颁奖仪式和闭幕式。本届大会克服了全球疫情影响,创新性地召开全球线上学术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三、参加ICCCASU的感悟和启示

 

本届ICCCASU是一次特别的国际会议线上尝试,参加ICCCASU对我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在准备和参与这次国际会议的过程中,我对于ICCCASU的会议框架、线上国际会议召开经验等方面有所思考和感悟。

(一)学科交叉融合

本届ICCCASU大会下设两次主题对话、五个特别专题小组以及17个小组会议,共有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学者、从业者、政策制定者参会。来自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背景的参会者集思广益,在互相交流借鉴中擦出新的思想火花。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528日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学科融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趋势,而本次会议是一次很好的学科交叉融合的集中展示。这就要求我们农大研究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要博览群书,未来新农科、新文科和新工科只有打破学科界限,才能创新发展。

(二)疫情下举办线上国际会议的经验

202010ICCCASU4发布海报以来,在跨度长达9个月以上的筹备工作中,参会者历经了论文摘要征集、预录制、说明会等多个环节,体现出ICCCASU组委会充分而周密的准备。疫情下的线下会议召开有诸多不便,本次ICCCASU会议可以看作是线上国际学术会议的一次成功实践,其办会经验值得我国学界学习,我认为具体的办会经验有三点:

1、预录制(pre-recording)环节。预录制指的是非加拿大地区学者需要提前录制参会presentation视频并上传组委会,时长确定在10-12分钟。在我看来,预录制环节有效地预防了不同地区不同学者带来的不确定性,减少了如网络稳定性、演示时长等差异化因素的影响,让每个学者都能顺利完成展示,并确保了会议的准时、流畅、高效进行。

16.  ICCCASU组委会出品的预录制提交指南

            2.不同小组的线上参与。本次大会分为两次主旨发言、两次主题对话、五个专题小组以及六个议题区,六个议题区下设17个小组会议。如何能在短短三天时间内完成20多场线上会议,同时让参会人员尽可能多地了解不同会议进程呢?组委会巧妙运用会议软件Zoom上的自带功能“Breakout Rooms”,将不同房间统合到同一个会议号下,从而让参会人员在会议号内可以自由方便地切换不同房间,在同一时段可以看到不同会议的讨论和进展。

            3.参会软件技术问题的解决。本次会议使用的软件是Zoom,但有不少学者并不熟悉甚至根本没有使用过Zoom,为了解决软件使用上的问题以确保会议顺利进行,组委会出品了在线会议平台指南;并且,在会议前,组委会安排了一次统一的线上说明会,来指导参会人员下载和使用Zoom软件,同时解答参会人员技术上的疑惑;另外,会务组还在每个panel设置一位技术专员(tech-support),专门来解决在会议上参会者可能遇到的各种操作问题。

17.  ICCCASU组委会出品的在线会议平台指南

 

(三)提升外语交流能力和写作能力

参加国际会议是了解国际会议程序,打开国际视野的好途径,而英文是国际交流的必备工具,英语语言沟通和写作能力是国际学术交流的基础。

在这次会议的准备和参与过程中,我感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平等氛围,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研究生,但是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我可以与不同学者用同一语言平等地进行对话,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

同时,我不仅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以及和国内外学术大佬们的差距,而且也在学界前辈的言传身教中感受到了科研的魅力,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决心,而未来我还需要更加努力。

(四)学术研究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正是有了一年来持之以恒的学术积累和知识储备,以及数次实地调研和实践经历,我才能顺利参加这次难得的国际学术会议。在这近一年的会议准备过程中,总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志在学术的年轻学者应多把握机会,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及学术会议,敢于尝试,坚持不懈,不怕困难,摆脱舒适圈,在尝试和实践中不断磨炼自己,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在参加本届ICCCASU会议的几天里,我不仅领略了中国、加拿大、非洲多国学者的风采,还打开了国际学术的视野,看到了各个大洲的学术前沿进展和城乡发展情况,而不再偏安于一隅,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提高。

 

结语

参加由联合国人居署和加拿大渥太华大学、麦吉尔大学主办的国际学术盛会,是我研一生活中的重大挑战,也是对我过去一年学习成果的一次检验。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参会中虽然有艰辛付出,但经历的锻炼与收获更让我倍感欣慰,也更加坚定了我“以学术为业”的信念和决心。虽然我还有很多不足,但我相信“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未来我会以众多学术前辈为指路明灯,坚持不懈地在学术道路上走下去。

(原载《新古典学派》微信公众号2021810日,本站转发时略有修改)

 

 

关闭

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2020
电话(传真):0871-65229803,66509805
通讯地址:昆明市盘龙区金黑公路95号,云南农业大学老校区耕读楼4楼
邮编:650201  邮箱:inrd@yn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