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绿色发展与铸牢意识相赋能: 2022年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民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理论与实践”分论坛综述

2022年12月29日 15:07 杨楠、冀哲、潘娇 点击:[]

绿色发展与铸牢意识相赋能: 2022年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民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理论与实践”分论坛成功召开

杨楠、冀哲、潘娇


14B9F

10830

20221225日,2022年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民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理论与实践”分论坛顺利召开。本次论坛以民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民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专委会主办。论坛采取线下会场与线上会场相结合的方式举办,邀请和吸引了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咨资本有限公司、内蒙古自治区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青海省社科院、新疆林业和草原局、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崇左市壮族博物馆等单位的40名专家学者和师生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参会,其中有16位专家学者作汇报发言。

与会专家学者以“民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引领实现‘双碳’目标”为主题,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从生态、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深入探讨民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理论和现实,为民族地区不同层面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论坛汇报人带来的生动案例及其开展的热烈讨论显现了我国民族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互赋能。

论坛分别由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杜发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研究员蒋尉、中咨资本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旭辉博士、崇左市壮族博物馆李果主持。

 

一、绿色生态——“生产力”和“金山银山”

 

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对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决心坚定。今天的中华大地上,天越来越蓝,山越来越绿,水越来越清。

熊玲(原新疆林业和草原局草原处调研员(推广研究员)),她报告的题目是“新疆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实践”。熊玲说,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深居亚欧大陆腹地,是我国重要牧区之一,天然草原面积广阔,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她在报告中指出全疆天然草原毛面积8.6亿亩,可利用面积7.2亿亩,是新疆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的生态屏障,是牧区农牧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生产资料和很多珍稀动植物特定的生存地区,更是生态脆弱区。但新疆草原中荒漠草原比重大、干旱缺水且存在草原保护和牧区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问题。近年来,国家采取了多种生态保护政策,对草原生态进行修复治理,如草原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和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建设等,加强草原法治建设和执法管理,抓好草原生态保护项目建设工作,完善机制推进草原灾害防控融合发展,扎实做好监测监管和培训工作,补齐短板开展草原信息化建设工作,积极参与加强配合推进林草融合发展。目前新疆草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局部得到改善和优化,整体趋势日趋好转。 

张月峰(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节能降碳中心副主任),他报告的题目是“内蒙古双碳工作的实践”。张月峰介绍,内蒙古自治区目前发展遇到诸多难点,存在着产业高能耗、高排放,低能效的问题,如何平衡好煤电和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关系、如何提高可再生能源存储与就地消纳、如何提高电网抵抗极端天气韧性问题,也面临着多重制约与考验。为此,内蒙古自治区为更好的安排双碳工作,成立了由书记、主席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工作机制,设置碳达峰工作分工方案,按照“1+N+X”的政策体系,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做强做大8大产业集群、12条产业链条,适度扩大现代煤化工产业规模,推进煤化工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打造光伏产业链。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坚持节约优先、效率优先,将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全领域。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同时他还指出新建“两高”项目工艺技术装备须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能源利用效率须达到国家标杆水平或先进标准,要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积极发展新能源。 

王谋(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所可持续发展研究室主任),他报告的题目是“国际气候治理中的公正转型议题”。王谋说,2022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届缔约方大会1号决议50-53段,授权建立公正转型工作计划,强调公正和公平转型应包括能源、社会经济、劳动力和其他方面的转型。公正转型直击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痛点,关注全球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矛盾和困境,对于减排政策的平稳实施和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国面临紧迫的公正转型问题,对公正转型问题的关注,是作为未来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公正转型问题要与其他治理措施同时提出,而不是在气候与环境治理措施实施了一段时间后才发现相关影响,再被动的提出应对机制。体现对公正转型问题考虑的主动性、整体性,也就是从政策设计和提出的阶段,就考虑到脆弱地区和人群的公正转型问题。因此,在后续配合政策设计以及政策向下传导机制中,也会相应体现对公正转型问题的关注和应对。这种做法可以降低未来政策执行风险,更好地推进气候与环境治理政策措施的实施。 

孙发平(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分享青海绿色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的生态保护成效十分显著,标志性的事件第一是确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保护。孙院长介绍到三江源国家公园是全世界面积最大、中国首批排名第一、全球海拔最高的国家公园,这个国家公园的设立按照最严格的生态保护要求。近几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水量流出量从原来的400亿立方米增加至600亿立方米,2021年甚至达到900亿立方米,由此看出生态保护确保了一江清水向东流,且水质也很好。从强调生态保护以来,青海省生物多样性更加明显。第二个标志性的成果是祁连山国家公园,此公园由青海和甘肃共同管理,主要职责为保护祁连山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第三个标志性事件为青海湖国家公园,此公园还在审批确立当中。

潘娇(云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她汇报的题目是“洱海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洱海作为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其环境保护与治理成为几年来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张福锁院士带领专家团队入驻古生村建立科技小院起,为洱海流域污染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形成政府-企业-学校-合作社-农户为一体的洱海流域保护模式,调整种植业结构的同时发展绿色农业。在他们的作用下,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不再向背,而是协同创新,但是在保护与发展并进过程中也存在的问题也需要我们考量。

上述五位研究人员从自身的工作岗位和研究课题出发,详细介绍了民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困境与政策,为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绿色经济——以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

 

绿色经济是绿色发展的根本,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

张旭辉(中咨资本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他报告的题目是“海南黎族自治县的绿色投资案例”。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简称中咨公司,英文缩号CIECC),成立于1982年,是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工程咨询机构和中央政府在投资建设领域的重要咨询单位,业务范围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咨公司作为重要智囊和技术支撑单位,为绿色双碳提供了重要支持。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系列进行重大政策研究,服务各级政府部门、园区和企业,提供绿色发展相关政策研究、规划咨询和工程服务系统解决方案,依托中咨体系和地方政府支持获取优质绿色项目和企业投资机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发挥央企担当,在新约束条件下支持区域经济发展。

杜发春(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专职副院长),他报告的题目是“双碳背景下云南绿色农业发展品牌”。2021年以来,为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品牌体系,云南省在认真总结品牌培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绿色食品牌”品牌目录制度,制定出台《云南省“绿色食品牌”品牌目录管理办法》,健全品牌发展法治保障。在报告中杜老师提“农业绿色发展指数是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定量指标,大理市2020年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为85.65,排名全国第四。20222月,云南农业大学与中国农业大学、大理州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成立了“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和“古生村科技小院”,洱海流域农业绿色转型研究有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最后杜老师还指出建设绿色农业品牌,要聚焦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绿色农业品牌创建,探索脱贫地区农业品牌创建机制和发展路径;加强研究制定绿色农业品牌标准体系和目录制度建设,健全品牌发展的法治保障;加强本土品牌的宣传推介,提升品牌竞争力。

李果(崇左市壮族博物馆工作人员),她报告的题目是“双碳背景下新兴城市的经济发展实践——以崇左市为例”。崇左市地处桂西南,与越南接壤,西北、东北、东南分别为百色市、南宁市和防城港市,是伴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市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崇左市朝着科技、质量、绿色的方向发展现代化农业,打造农产品加工聚集区,建立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实施旱改水工程;进行工业转型,发展文化旅游。崇左市立足区位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抓住时代机遇,加深产业融合;发掘本土文化,重视品牌打造;发展循环经济,严格能效约束。在双碳带来的机遇下实现大力发展。 

马文玲(云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她汇报的题目是“香格里拉藏香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迪庆藏香因香格里拉最大的寺庙松赞林寺而得名松林藏香。藏香在西藏地区的藏语中为“部”,而在云南省迪庆州的藏族地区为“贝”,随着藏传佛教传入西藏后进入迪庆区域,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研究松林藏香的制作技艺,及其产业发展和影响。不仅可以传承和保护藏民族的传统文化及技艺,而且能够推动迪庆州的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乡村振兴,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杨楠(云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她报告的题目是“云南迪庆州德钦县集体经济利益分配机制”。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建设注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农民收入增加,还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但随着农村集体经济规模的逐渐扩大,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本研究主要探究绿色发展领域下云南迪庆州德钦县村集体经济利益分配机制,提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优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在全面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优化集体经济内部组织结构,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带动周边地区共同致富。 

冀哲(云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她报告的题目是“云南大理州洱源县古梅园文化系统”。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种梅、产梅、加工梅子、食梅、赏梅历史悠久,是著名的中国梅子之乡、全省唯一的省级果梅基地县,也是全国100特色经济林产业示范县中唯一的果梅基地示范县。目前,洱源县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洱源梅子全产业链和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名片。通过研究洱源县古梅园文化系统,有助于提升梅子产业链水平、市场竞争力、产品品牌建设和梅文化开发水平,扩大全县梅子产品影响力,推动梅子全产业链发展,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黄美满(云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她报告的题目是“云南罗平县蜂旅融合产业竞争力”。罗平县位于云南省曲靖市东部,是云南省的东大门,它把蜂产业确定为全县山区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蜂旅融合是蜂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形式,这种新型旅游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实现蜂业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推动旅游业业态的多元化发展,而且是一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产业。总而言之,在养蜂业和旅游业不断增加的经济和生态压力下,罗平县发展蜂旅融和产业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能够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产业优势,利于形成独有的品牌化产业,活化蜂业旅游业。

在绿色经济这种时代大背景下,经济是发展的主导因素。通过以上六位研究人员的报告,从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分别介绍了当前经济发展状况,致力于解决问题,为“双碳”目标而不懈努力。

 

三、绿色文化——引领绿色发展新征程

 

经济社会发展不能独立或游离于文化之外而存在。绿色文化乃绿色发展的灵魂,其观念、意识和价值取向渗透贯穿并深刻影响着绿色发展。理所当然,绿色文化这一主题应当被重视,推动绿色文化从理念迈向行动。

祁进玉(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教授),他报告的主题是“三江源的生态移民与社区文化重建研究”。祁进玉教授说,作为黄河发源地的三江源流域总面积为36.31万平方公里,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本文调查地选取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黄河源头流域,前期调查和收集资料阶段主要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分层随机抽样,结合问卷调查等方法,在立足于民族学的实地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三江源”生态移民的城镇化安置模式与社区文化重建的研究,可以弥补该领域相关研究中对于转型期社会文化变迁的忽视和移民社区对于重建社区文化的迫切需求,重建移民社区的文化建设对于牧区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祁教授指出本研究有助于整合移民群体新的社区或地域认同;有助于稳步审慎地推进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也有利于营造和谐社会的民族关系与经济社会氛围。 

李佳慧(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她报告的题目是“民族地区低碳转型中妇女角色的转变”。李佳慧利用倒U型曲线假说将气候变化与民族地区女性就业问题联系在一起,发现女性劳动参与率在经济发展中服从倒U型曲线假说:当经济发展水平及收入水平较低时,此阶段农业经济占据经济主体地位,女性较多从事无报酬的家庭农业生产活动,女性劳动参与率水平较高;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家庭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被打破,生产活动逐渐由家庭为主体转为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模式,此时工业生产占据经济主体地位,不断提高的科技水平以及机器化大生产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在传统性别分歧的影响下,女性被迫退出就业市场,女性劳动参与率呈下降趋势;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第三产业为女性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此外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生育率的下降以及幼儿抚育的市场化,使得女性能够兼顾家庭与就业,在这一阶段,女性劳动参与率又会趋于上升。 

周子翔(云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他报告的题目是“全球气候变化下滇川藏结合部云南藏族村民的感知与实践”。云南省德钦县羊拉乡位处滇川藏结合部,由于地处高山峡谷,垂直气候明显,气候多变,羊拉藏族村民长期受到极端天气影响。周子翔于20228月在羊拉乡进行田野调查期间,发现近年来羊拉乡极端天气有所增加,羊拉藏族村民对包括2022年夏季全球极端高温在内的极端天气有所感知,除了肉眼可见的物候表征外,黑熊、老鼠、豪猪等野生动物活动也持续加剧,对羊拉乡种植业和养蜂业造成负面影响,特别是羊拉乡传统养蜂活动与极端天气、自然资源消耗、猎蜜野兽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基于藏传佛教宗教伦理,羊拉藏族村民对于极端天气及其连带反应也有相应的实践,体现了其在长期与极端气候共存下顺应自然的文化内核。

以上三位研究人员的汇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不同的层面详细介绍了民族地区人民对应对气候变化的现状,通过具体的实践案例来增强民族地区对于该主题的认识,对营造和谐社会的民族关系与经济社会氛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与会专家学者们就民族地区的发展进行了超时的热烈讨论,也为民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最后杜发春研究员进行总结,他认为,专家学者们立足国家和民族的人文发展需求,深入研究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提出了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治理策略,将民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使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铸牢意识相互赋能。他特别指出,年轻学者的发展为民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注入新鲜血液,他们的创新研究对于我们专委会有着重要意义,他鼓励研究生们继续努力,为民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

关闭

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2020
电话(传真):0871-65229803,66509805
通讯地址:昆明市盘龙区金黑公路95号,云南农业大学老校区耕读楼4楼
邮编:650201  邮箱:inrd@yn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