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消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022年11月17日,为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云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组织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座谈会。云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孙海清教授主持,来自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学院、云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等部门负责人和师生20余人参加。座谈会由杜发春带领大家对党的二十大报告要点进行了学习。许玉贵、张宏勇、马蓉、秦莹、徐玉香、金磊,邹影、高跃婷等老师先后发言,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主旨思想和自己的工作内容发表了学习心得。
孙海清教授做了“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坚定不移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的讲话。他说,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报告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报告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五个词是中国式现代化、数字经济、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大食物观、乡村特色产业。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坚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孙海清教授做了“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坚定不移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的讲话。他说,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报告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报告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五个词是中国式现代化、数字经济、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大食物观、乡村特色产业。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坚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许玉贵(云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教授):用“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推进农业农村建设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生活幸福就是“国之大者”。这反映了我们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理念。中国还有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业生产经营是他们的生存之道,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是巩固脱贫成果的主要途径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方向、目标、措施都要着眼于农民,而且是着眼于全体农民,以增收为主线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不仅要搞高大上,更要能带动广大农户参与其中,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张宏勇(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着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活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当今农村有保护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所特有的传统文化的功能。在乡村振兴中,在农村注意主动发掘、整理、弘扬、继承一个地区所特有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小传统”中的精华部分,如各类文化遗产,包括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村落、古建筑,同时也包括新时期以来所形成的民族团结文化、红色文化,守边固边等各类国家精神文化。另一个方面,对待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要活化,即活古化今,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持续成为中华儿女的精神源泉。
马蓉(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快建设农科人才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更需要知识技能技术投身到美丽乡村建设,对农业人才在“懂技术”和“会管理”方面提出更新诉求和更高要求,农村无疑是农林院校学子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助力乡村振兴“新农人”要变“兴农人”,农林院校学子大有可为,未来,我们以活动为载体,耕读教育入脑入心,要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大业结合起来。
秦莹(云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教授):“三农”要强,必须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充分肯定过去五年农业农村为中国整体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这是因为“三农”现代化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征、“三农”在中国构建的新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席位、乡村振兴是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徐玉香(云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督导员):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挥省乡村振兴研究院职能作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无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云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在未来的时期要加强内部建设和外部服务,加强研究院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进一步系统梳理总结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搭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载体平台,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智库作用,助推云南乡村全面振兴。
金磊(云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讲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作“知农、爱农、兴农”的青年教师。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等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体现了我们党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的战略定力,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奋进号角,作为一名农业院校的教师,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切实提升工作效能,在课程教学中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在社会服务工作中坚持科技强国、科技兴农的工作理念,发挥好农业院校专业教师的育人功能。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中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邹影(云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讲师、博士):农耕文化旅游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对云南省开展乡村农耕文化旅游具有切实指导意义。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思路,云南省乡村旅游应该走产业融合路线,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举措中,已成为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战略与发展政策的主流,成为云南省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选择。
杜发春(云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员):共同富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工作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深刻论述,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反映了我们党的执政宗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但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党的初心使命,也丰富了人类现代化的内涵,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追求。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要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
高跃婷(云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教师、博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的基础和支撑。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压舱石”。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进程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我们要自觉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强化组织保证,激发内生动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
最后,孙海清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指出今后云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应着重嵌入对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大食物观尤其是基于云南省、西南地区视角的大食物观等领域的研究,组织开展乡村振兴培训教材编撰,发挥助推乡村振兴工作思想库、智囊团和科技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