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中国科普所项目简报第5期:“农村科学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组到迪庆州维西县塔城镇调研

2022年02月01日 16:10 INRD 点击:[]

中国科普所项目简报第5期:农村科学文化建设研究

项目组到迪庆州维西县塔城镇调研

 

2022123日至24日,中国科普研究所“农村科学文化建设研究”调研组一行6人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专职副院长杜发春研究员的带领下到迪庆州维西县塔城镇调研,得到塔城镇人民政府的支持,副镇长陈兆发陪同调研。参加调研的有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站长李映青、云南师大附小高级教师李润月、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林泋君、云南农业大学讲师杨益成、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鲁茸拉木老师。专家组先后调研了其宗村藏红花产业、柯那村玛丽玛萨人及其文化。

 

一、藏红花特色产业基地挂牌

在其宗村格里卓,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迪庆香格里拉金坷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授予“科学技术部、教育部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藏红花特色产业基地”,杜发春副院长、塔城镇人民政府副镇长陈兆发、金坷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和杰共同为基地挂牌。这是根据科技部、教育部的要求,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充分发挥云南农业大学的科研与人才优势,加大在乡村振兴基地建设力度,落实对口帮扶暨校县合作,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塔城镇人民政府副镇长陈兆发介绍,近年来,塔城镇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产业发展要求,打造集“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美丽村庄、休闲农业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以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金坷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和杰先生介绍,藏红花与冬虫夏草齐名,药用价值极高,素有“植物黄金”的美称。金坷公司自2011年开始引种试种藏红花,通过10余年的引种种植,种植技术不断成熟,形成了自身品牌央可藏红花,收益也逐年提升,带动藏红花种植农户达到210户,种植一亩藏红花,可产藏红花700余克,农户平均亩均可获纯收益1.5万元以上。

 

二、初访玛丽玛萨人

神秘的玛丽玛萨人就在塔城镇,他们有其文化和语言,一般人都能说4-5种语言。

调研组来到柯那村,走访了段先生家,李润月老师用纳西话与之交流,鲁茸拉木老师用藏语与之交流,见证了会说汉、藏、纳西、傈僳等四种语言的玛丽马萨人的语言天赋。段先生还当场给我们唱了玛丽玛萨歌。

 

调研组还走访了柯那村和文琦先生并对他进行了访谈。现年77岁的和文琦是维西县电力公司退休职工,2003年牵头开始做玛丽玛萨人的研究,他介绍了有关玛丽马萨的渊源,传说玛丽玛萨人的祖先是北极寿星的孙子,来维西打猎,居住在腊普河旁悬崖的猿人洞里。玛丽玛萨意为猎物不放挞,猎人死不掉之意,是玛丽玛萨人离开父母外出打猎时父母送给他们的祝福语。

据有关文献研究,目前学术界关于玛丽玛萨人的渊源至今仍未有定论,有学者因语言、习俗等相近认为他们属于纳西族支系,而且他们多数都姓纳西族的一个大姓——“,官方户籍统计资料也将他们列入纳西族。但也有人认为他们是摩梭人后裔,因为玛丽玛萨的谐音是天地间的摩梭人

 

据了解,目前“玛丽玛萨人”不到3000人,集中分布在塔城镇海尼行政村的高古、海尼等几个自然村以及柯那行政村的关里洛、新村、汝柯自然村。塔城镇生活着傈僳族、藏族、纳西族、彝族和汉族等多个民族,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中,这里的“玛丽马萨人”会说汉、纳西、藏、傈僳等4-5种语言。从文字来说,汉语是塔城镇通用的文字;境内各藏传佛教寺院内则通用藏文,老少僧侣皆习藏文;纳西族村寨请东巴“作法”时,使用东巴文,朗读东巴经;傈僳山寨进行原始宗教祭祀活动时,用傈僳文书记录;而“玛丽玛萨人”则使用玛丽玛萨语。从节庆活动来说,除了自己的节日外,因为不同民族的交融,玛丽玛萨人的节庆和祭祀活动之多是其他民族少有的。藏传佛教、纳西族的东巴教与玛丽玛萨人的原始宗教在他们的村里和谐共处:藏传佛教的经幡迎风飘扬,玛丽玛萨人在玛尼堆前烧香祈福;纳西族的色恩冲把别等宗教活动,以及彝族的火把节, 玛丽玛萨人也同样开展。近年来,迪庆州维西县政府拨出专款用于“玛丽玛萨人”的乡村文化振兴,“看神川热巴、观滇金丝猴、赏玛萨风情”成为了塔城镇吸引游客的响亮口号,玛萨风情园、玛萨山庄等旅游设施也已形成。

 

三、调研发现

1.藏红花产业的发展彰显了迪庆特色和乡村价值。乡村振兴要把产业振兴和发展作为重点和根基,藏红花产业的发展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加入合作社的农户,金坷生物公司不仅无偿提供藏红花种球、育花房,还会手把手教会农民种植技术,定期组织培训,直到种植户熟练掌握种植技术。公司引进并购买藏红花种球,大部分按亩数免费发放给种植户种植,小部分由公司栽种,最后还对藏红花进行回收,保证花农的收益。这种做法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对于构建根植于农业农村、由当地农民群众主办、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2.玛丽玛萨人及其文化价值的挖掘表明,乡村振兴需要增强乡村群众的文化自信,增强各民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乡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自觉践行。既注重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壮大乡村经济,更注重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兴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持久的精神动力。

关闭

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2020
电话(传真):0871-65229803,66509805
通讯地址:昆明市盘龙区金黑公路95号,云南农业大学老校区耕读楼4楼
邮编:650201  邮箱:inrd@yn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