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新农院师生:丰收节里话振兴

2021年09月25日 05:53 INRD 点击:[]

新农院师生:丰收节里话振兴

 

秋高气爽,又是一年一度的中国农民丰收节。

2018年正值全国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中国农民丰收节是每年的秋分日(923日)。丰收节之设立,传承弘扬了丰富而多彩的祈盼丰收、欢庆丰收的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传统,是提升民族精神的价值认同、礼赞亿万农民的卓著贡献、凝聚乡村振兴的磅礴伟力、扎牢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代新民俗。

今天是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指出,今年以来,我们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洪涝自然灾害等困难,粮食和农业生产喜获丰收,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幸福安康,对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怀着丰收的喜悦,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师生和全国农民群众一道,认真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分享乡村振兴的硕果诗话。

2021级农村科技发展研究生开学的第二天,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党支部举行新学期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为新发展的预备党员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全体奏唱《国际歌》,重温入党誓词。全体党员同志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加入党组织需要肩负的重任,表示今后要更加积极地努力工作和学习,发挥先锋带头作用,为民族复兴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图片1

宣誓仪式结束后,党支部书记介绍了新农院的历程,尤其是依托云南农业大学成立云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新型平台的建设,使新入学的研究生备受鼓舞。下面是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师生走向田野庆丰收的部分成果分享。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专职副院长杜发春博士: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产教融合、农业科技进步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


2021727日,我到北京中关村参加中国校企协同创新大会,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作了《建好现代产业学院,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的主旨演讲,提出以四新建设引领本科全面振兴,四新提升四力四新即是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力即是提升国家硬实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升生态成长力、提升全民健康力。吴岩司长指出,要探索高校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新路径,探索高校组织模式变革的新路径,探索应用型人才特色培养的新路径。这些理念对我在科研和研究生培养方面受益匪浅,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需要我们培养符合国家和地方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多学科融合发展。

 

(玉米秸秆粉碎机收割青贮玉米)

 

914-15日,我到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和东回镇调研,参加了朱有勇院士团队指导的澜沧县青贮玉米科技创新与应用示范现场会。我看到在澜沧大地上一片丰收的景象,大型玉米秸秆粉碎机正在青贮玉米地里穿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人多高的玉米秸秆在齿轮的旋转中自动收割、粉碎、装进车里。

 以前我对青贮玉米技术可以说不懂,这次在澜沧现场聆听我校原党委书记吴伯志教授介绍,青贮玉米是把包括玉米穗在内的玉米植株全部收割下来经过切碎、加工后用发酵的方法制作成青贮饲料的玉米。种植青贮玉米不仅能增加拉祜族农户的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还能为当地肉牛养殖业提供优质的饲料,有效促进绿色循环发展,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周锋博士说,根据竹塘乡的季节特点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青贮玉米+蔬菜+冬季蔬菜”三熟复种,将使当地亩均收入从单一种植甘蔗3000元提高到9000元,有望实现当地贫困村增收致富的愿景。

(青贮玉米技术增收原理)

 

 

https://new.ynau.edu.cn/__local/2/79/24/DE39582069A966F6E8CC10DCB4E_5594B49D_7FC06.jpg

(拉祜族农民领取丰收现金)

 

这次到澜沧,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朱院士及其团队老师们,深深感受到“农民院士”朴实无华的为民情怀,我下决心要向朱院士学习,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工作,扎根基层,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在竹塘乡蒿枝坝村科技小院与朱有勇院士合影)

 

   在澜沧县东回镇班利村,拉祜族歌手唱起《最美丽的拉祜山》,感恩好政策、唱响新生活。班利村是拉祜族传统舞蹈摆舞的发源地和传承基地。近两年,当地把民族文化展示、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景区、景点建设作为班利村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将班利村建成澜沧县的重点旅游景区,打造独具特色的拉祜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班利村民族文化旅游新形象。文旅结合、农旅结合成为乡村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的新路径。

 

https://p8.itc.cn/q_70/images03/20210216/476490ef07384804afe7e2f984f90021.png

(《最美丽的拉祜山》歌词:最美丽的地方,就是拉祜山乡,清晨鸟语欢歌,让心放松。共产党政策好,拉祜人勤劳动,团结友爱,让我们一起走;四面八方朋友,请到拉祜山来,山寨阿哥阿妹等你到来,芦笙欢歌跳舞,诉说拉祜情歌,期待你留下来远方的朋友)

https://p9.itc.cn/q_70/images03/20210216/d5015fd5a8d14bbaa96caafa17977021.jpeg

(拉祜歌手:罗娜算、郭玉兰)

(班利村大门:摆舞之乡)

 

这次澜沧调研使我对乡村振兴的实践有了一些新的思路:首先,需要多学科协同开展乡村振兴实践研究,及时掌握乡村振兴的新动态尤其是试验示范点经验,急需对不同乡镇(村)进行分类,提出乡村振兴的综合标准,形成科学的实践经验模式并进行有效推广。其次,乡村振兴的根本要靠人才和科技。云南农业大学有多学科发展的综合优势,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以及成果转化,以“产业+人才、技术+赋能”的组织模式进行推广,推动政府、高校、企业、基地资源的有效对接,实现校地校企的全面合作,促进农民收入取得更大丰收。

 

 

 

2020级研究生周子翔:科技助力新农人,跟党一心致富成

 

假期,我有幸跟随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团队前往怒江州泸水市调研当地特色林下种植产业,并参观了泸水银坡春灵重楼特色产业基地,一路上,我听老师和当地干部们说起了当地重楼种植能手党员肖志军的故事。从小生活在贫穷农村的肖志军,不想一辈子都靠种玉米维持生计,在 1998 年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打拼生活,尝试过货车运输、打矿、卖菜等各种营生,2006 年返乡支持家乡发展,进入大山种植林下作物。当时的生活物资全靠人背马驼,在山里的生活很是艰苦,这样的尝试持续了几年,种植成效却一直不尽人意。但功夫不负有心人,肖志军在年复一年的经验积累的同时努力学习,向多位专家请教科学种植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琢磨出充分发挥怒江地理气候条件的林下作物重楼的种植技巧。“十三五”决战脱贫攻坚以来,肖志军赶上了国家一系列科技帮扶和政策支持,种植事业终于在 2016 年开始慢慢步入正轨,并探索出一套符合怒江实际情况的科学种植重楼的技术方法,种植基地规模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基地还自发带动了4772户,其中建档立卡户共3749 户,共 14909 人加入到重楼种植中来,各族乡亲们都提高了收入,改善了生活。

我看到了泸水市重楼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的前因后果,深深体会到是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支持科技种植和绿色种植,才让怒江州各族人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同时也吸引了大量人才参与农业发展,青年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等新型农民不断涌现,带动更多的农民一起致富奔小康,奔向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重楼种植技术培训)

(林下重楼长势旺)

 

 

  

2020级研究生赵安然:科技创新、数字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不久前,我随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调研团队走访了开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园内工作人员的介绍和讲解下,我们了解到该产业园在全球范围内选购苗种,其中有像玲珑、蝴蝶兰、红掌、迷你玫瑰等具备专利的种苗。同时采用智慧温室、灌溉、大数据应用等先进的种植技术,并引进了智慧感知、太阳能供电等国际先进设施培育种苗。只需要一台电脑,就可以控制花卉从种苗到鲜切花生长的全过程。在高端智能温室里,应用温室气候及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设备,就可以实现温度、湿度、水肥的精准智能调控。5分钟的时间内,潮汐式灌溉就可以完成2400床、80多万盆花补水施肥,通过电脑监测,记录植物生长周期,根据植物需要自动灌溉,相较于传统的种植模式,可以节约90%以上的水肥,进一步缩短新品种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加快原创花卉的上市步伐。

除此之外,园区内还采用AI识别病虫害技术、远程检测控制农户土地环境等先进技术,消除农户与专家之间的壁垒,让家属专家一对一地指导农户在种植花卉中产生的难题,在这里,每一种花卉、种苗都可以通过数字化管理拥有最适合生长的个性化小气候,展现出勃勃生机。

IMG_4445

(产业园通过数字平台与农户直接对话,解决花卉种植疑难杂症)

 

目前园区累计引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花卉新品种五百余个,其中2020年引进、研发花卉新品种168个,研发出鲜切花七彩云菊系列、云朵金菊花茶系列以及永生花系列产品,产品初加工转化率达到93%以上。高科技含量带来高产值、高效益。以园区为核心,通过带薪学习、孵化创业和有组织创业,带动周边乡镇(街道)188366.5万人发展花卉产业6.6万亩,实现人均年收入3.6万元,同时为种质资源进一步保护、选育、研发、推广扩展空间。

IMG_4439

(“七彩云南”非洲菊系列)

 

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开远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保护与研发并重,为生物家族“添丁进口”,促进生物形式多样性,打造周边村寨花卉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为乡村振兴探索路径,为云南省全力打造“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生态品牌贡献开远力量。开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开远市羊街乡,依托优质的气候环境,园区企业以种源研发和种苗繁育为核心,坚持“品种科技化、科研产业化、产业市场化”的指导思想开展科技创新,是集农业规模化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互联网销售、花卉小镇等产业配套为一体的高效现代农业园区。

  

 

 

2020级研究生马文玲:民族企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暑假期间,我跟随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团队来到香格里拉调研。香格里拉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心中的日月”,我认识了一位藏香传承人江参师傅。江参师傅从8岁开始接触做香,8岁之前在松赞林寺的庙里住着学习,主要学习藏文,制香工艺,除了睡觉、吃饭,其他都在上课,也不是出家,算是俗家弟子(要是出家的话就是要参加寺庙活动,他没有参加这些活动)。江参师傅说:“我的师傅是做烟供程序,对香很了解,从8岁开始,只要是师傅去山上采药,我也跟着,一直到17岁。”之后江参师傅离开寺庙开始游历,从香格里拉走到西藏,边走路,边打车,像是背包客一样。到了西藏之后,又开始学习做医,经历丰富。从离开寺庙身上就只有300块钱,就这样混了3年后,回到香格里拉又去拜访了师傅,跟师傅汇报了过去3年的经历。然后他的师傅点了一柱香,从这时开始,才真正的交给他制香的技艺。他跟师傅许了愿、发了誓、承诺不做假,就做传统的工艺文化。

2007年,江参师傅在独克宗古城有了工作室,边做边卖,再送一些给老师傅。到2013年,开始注册了松林文化传播公司,然后进行规模性的生产,从一个人发展到现在的58人(只有做香的)。公司通过藏香原材料不断地扩大种植规模,打造林下种植示范基地约2000亩,带动了迪庆州的林下种植产业发展。通过万企帮万村的形式,有效带动就业人口1600户,加速部分农户,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致富步伐。通过与高等院校专家和中国中药合作,提供技术保障、原材料回收的保障体系。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增收为打造高原特色林下经济农业产业奠定良好基础和示范。

 

74c3a195a0a3c071a53c9814b83f238

(原材料)

 

dd4eb4996af51853b276af652b4b5dd

(塔香)

 

 

2021级研究生宁发金:农村科技发展专业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

 

机缘巧合,我从云南农业大学计算机系毕业13年后,今年又回到了母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就读研究生,虽然我是云南农业大学校友,但新农院是在我毕业多年后的2012年才成立的,对其情况了解甚少,加之是调剂到这个专业的,自己也已经工作,觉得不喜欢专业也无所谓,大不了混个文凭毕业。但在新生入学主题班会上,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老师们介绍了研究院的情况和发展的历程,尤其是云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办公室设在新农院,让我对新农院的认识大为改观。

图片2

(新农院研究生主题班会)

 

学研融合,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支撑。新农院围绕云南区域新农村建设的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深入开展政策研究和理论创新。通过实施联合国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农业污染源普查地膜专业全面普查和抽样调查等课题,推动地方特色和优势产业发展,助力云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院县合作,为区域发展提供技术服务。新农院通过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平台,充分发挥学校科研与人才优势,围绕当地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为地方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和保障。研究院先后为迪庆州德钦县羊拉乡藏蜜产业、昆明市石林县圭山镇苹果产业、怒江州泸水市老窝镇重楼产业授予“特色产业基地”,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硕士培养,为农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2017年起,新农院开始招收农村科技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大力培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和科研应用人才,这在全国39家高校新农院中是唯一的一家。2017年至今,共招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5届,虽然招收人数较少,但已毕业两届研究生的就业率达100%

通过新生入学主题班会,让我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有了全新的认识,为今后的科研找到了方向。作为一名农村科技发展的研究生,我将以农村为舞台,用自己所学服务农村,扎根农村,在农村这片沃土上成长进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作为科技部和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国家级平台,面临国家和云南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机遇,尤其是依托云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的建设,承载着助力云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义务和责任,在云南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

 

 

 

关闭

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2020
电话(传真):0871-65229803,66509805
通讯地址:昆明市盘龙区金黑公路95号,云南农业大学老校区耕读楼4楼
邮编:650201  邮箱:inrd@yn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