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张福锁院士听取洱海流域文化专题研究汇报

2022年06月30日 15:54 周子翔 点击:[]

“洱海流域文化资源保护政策研究”调研汇报会在古生村科技小院举行,张福锁院士听取汇报

 

图1. 张福锁院士和文化专题调研组合影


2022年6月25日上午,“洱海流域文化资源保护政策研究”调研汇报会在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科技小院顺利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福锁教授听取了调研汇报。

图2.张福锁院士对文化专题提出指导性意见


图3.“洱海流域文化资源保护政策研究”调研汇报会进行中


图4.“洱海流域文化资源保护政策研究”调研汇报会进行中

 

  “洱海流域文化资源保护政策研究”是“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战略规划”的专题六,由大理州政府提出,云南农业大学承担。该专题共分为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建筑文化、美食文化、农耕文化和宗教文化7个小组,调研组从后农业社会及生态知识与文化创意融合的绿色农耕经济视角出发,以期重塑洱海流域农业生态文化,延伸微型农业生态链,推进洱海流域农业转型。

调研汇报会议首先由课题负责人杜发春研究员进行调研总体情况汇报。本次调研时间从6月18日至6月25日共7天时间,调研组一行14人,分为两组,每组7人。调研主题是“留住乡愁文化产品的挖掘和创新”。经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协调,各级地方政府积极配合调研组工作,在大理市和洱源县,调研组共调查了洱海流域15个乡镇,26个村;座谈了大理、洱源8个部门(包括大理市及洱源县文旅局、农业局、洱管局等)。调研组走访了12家企业及合作社(包括洱海留香、稻鱼共生合作社),其中包括非遗传承点5家;走访特色农旅资源点20余处。重点访谈48名乡镇及村干部,深入访谈村民20余人;另外,调研组还走访了14处寺庙,其中10个本主庙,1 个佛教寺庙(银桥镇无为寺),1 个清真寺(鸡鸣村清真寺)。通过一周调研,课题组从面上掌握了洱海流域的文化资源现状。调研组认为,目前洱海流域文化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有:洱海保护有“左”的存在,洱海流域文化积淀深厚但创新发展动能不足,本土传统文化和传统村落的保护不力。下一步,调研组将完成各专题调研报告初稿,继续挖掘古生村文化,并选点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更加具体的政策建议和规划设想。

七个小组分别向张福锁院士汇报了调研发现,并就下一步计划进行了陈述。

民族文化组秦莹教授、秦桂芬副教授提出“白族文化为特色的多民族互嵌共生;保护为基础的民族文化发展重构”。秦莹教授通过在古生村进行驻点调研发现:洱海流域保护村民基本达成共识,面临乡村治理和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新农人、新事物、新思想输入给古生村带来了鲜活之力,虽受疫情影响,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受阻,但科技小院与村民攻坚克难的决心不减,文农融合创新发展仍在路上。秦桂芬副教授做了以“后农业时代的农业发展:文化的解构与重构”为题的汇报,全面梳理了洱海流域的民族文化元素,提出洱海流域文化的定位,并通过对不同主体视角下“乡愁”内涵的诠释,分析了洱海流域文化的解构与重构。民族文化组专家指出,实现“文化返乡”可从村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新一代乡贤的推动方式、政府官员的经济发展角度以及外地人的结构与建构意识等方面进行探讨。

生态文化组窦薇博士提出:“阐发地方视野中的乡愁文化内涵,为农旅融合发展提供乡愁文化创意的决策咨询”。窦薇博士以洱海流域本主信仰中的水文化为切入点来阐释“乡愁”概念,分析了本主信仰与水文化的变迁的关系。下一步将通过文献整理、民族志访谈收集和洱海流域本主信仰相关的水文化元素,同时结合地方视野阐发“乡愁”的文化内涵,并为农旅融合发展提供“乡愁”文化创意的决策咨询。生态文化组冯彦敏老师提出:“洱海流域新大理人生态文化空间的聚集及先锋作用的发挥”。冯彦敏结合若干外来人员到大理生产生活的案例,具体阐述新大理人的观念和实践。下一步,冯彦敏认为生态文化部分要加强新大理人相关案例的搜集和整理,并梳理新大理人生态文化空间的兴起和发展脉络,归纳凝练该文化空间的特征,并就如何发挥其先锋作用,推动洱海流域成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探索实践的聚集地,提出对策建议。

历史文化组李学龙教授提出:“悠久历史铸就的共同体意识,自然与人文凝练的乡愁情结”。李学龙教授从共同体意识的发端、南诏大理国的强化、大一统下共同体意识的巩固、危亡中的反帝反封建洪流等几个阶段,以及洱海流域宗教信仰中的共同体意识、节俗中的和谐与发展、寓居大理的别样乡愁等几个层面进行梳理,展现了洱海流域历史中的“乡愁”画卷。

建筑文化组吴晓敏教授、曾好阳副教授提出:“既要保护绿水青山,也要保护村民生产生活”。吴晓敏教授认为,乡愁是“农耕文化包含在山水、村庄、生产、生活的场景,并由此唤起的人情感共鸣,唤醒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吴教授提出,白族民族建筑是乡愁文化的载体。调研组认为目前洱海流域建筑文化存在以下问题:在洱海保护背景下,人地矛盾突出;村庄人口空心化、文化空心化;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活化利用不足;现代与传统的冲突,原真性正在缺失。因此,今后工作方向应重点考虑:古生村改造策划与规划;以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村落、典型民居院落为主体的洱海流域乡愁体验规划;非遗活化及文创产品设计;科技小院文创产品设计。

美食文化组阳珺博士、许沃伦副教授提出:“洱海流域地标性美食特色鲜明,美食文化积淀深厚但创新发展动能不足”。阳珺博士认为洱海流域食物制作方式多样,以生食、腌制、烘烤为传统特色,同时存在一些地区性的饮食规则(如三餐与四餐、重视晚饭、做客时按性别/年龄分桌而食等);祭祀饮食是洱海流域美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祭祀饮食也是“与神同食”,是一种以食物沟通人与神的方式。阳博士特别对美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食物的象征意义、男女协作与兼容并包、饮食习惯与农耕文化等洱海流域食物文化意蕴进行分析,并认为美食文化中包含了众多文化内涵,如饮食规则与本地人的时间观念相互联系、饮食中神圣与世俗之间的转化、饮食中所体现的宇宙观、食物观与族群认同观、饮食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建构等。阳珺博士提出,要实现洱海流域美食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应重视美食制作传统技艺的现代发展以及品牌的建构与市场的拓展。

农耕文化组曹茂副教授、高跃婷博士提出:“洱海流域碧绿的稻田,是我永恒的乡愁!”。曹茂副教授从洱海流域农耕文化历史、农耕文化特征、农耕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几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洱海保护政策与农耕文化传承的对立、市场经济对本地优良品种资源的冲击是农耕文化传承存在的两大问题。洱海流域农耕文化保护的对策是:申请中国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推动洱海流域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农耕文化保护与科普研学相结合、农耕文化保护与民族文化展演相结合。

宗教文化组邹粉仙副教授、唐彩玲老师提出:“苍洱一体,民族共生,文化共融,是洱海流域最美的‘风花雪月’”。宗教文化组专家指出,洱海流域宗教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多元和谐共生,而洱海流域的本主信仰则融合了儒释道三教元素,体现了洱海流域地区白族文化中“包容开放,为我所用”的精神,调研组特别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洱海流域有深厚的基础。

张福锁院士听取了文化专题调研汇报后肯定了调研组的工作,并提出了两点意见:第一,文化保护必须要与农民增收结合;第二,要在发展中保护,关键是要有政策建议,要有规划设想。

最后,杜发春研究员代表课题组表示:要按照张院士的指导性意见办趁热打铁,抓紧时间,在7月上旬完成专题调研报告,提交给总项目。

(撰稿:周子翔)


关闭

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2020
电话(传真):0871-65229803,66509805
通讯地址:昆明市盘龙区金黑公路95号,云南农业大学老校区耕读楼4楼
邮编:650201  邮箱:inrd@yn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