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业大学杜发春教授应邀出席论坛并做了“少数民族地区减贫研究的理论框架”的主题发言,强调要突出非经济因素在减贫中的影响,谨防扶贫“大跃进”运动。他认为,环境、经济和社会三大因素的相互影响通常被称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但是,过去20多年中国受新自由主义增长与发展的模式的影响,过分注重经济发展因素,忽视了环境和社会因素,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农牧业的作用不被重视或被估价过低,造成了少数民族农牧民的身份认同感、幸福感和满足感指数较低,不利于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杜发春指出,贫困是一个历史、动态、相对、发展的概念。虽然中外学者关于贫困及其反贫困/减贫的定义有很多种,但目前学界又趋向于使用多维贫困测量及其多维脱贫研究的思路,仅靠收入这一项指标并不能衡量人们的生活水平,因为生活水平的体现还包括人际关系和文化传承。同时,环境变量也影响贫困户和贫困社区的经济状况,包括长期以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使用的程度。诺贝尔经济学得主阿玛蒂亚·森(Amartyak Sen)贫困理论的落脚点是通过“重建个人能力来避免和消除贫困”,即用人们能够获得的生活和人们能够得到的自由来理解贫困和减贫。杜发春强调,贫困及其扶贫具有动态性和相对性,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还牵涉到宗教、习俗和民族文化传承等等因素;贫困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因此须谨防扶贫“大跃进”运动和“口号式扶贫”;当前在少数民族地区搞精准扶贫,要依靠农民自己解决贫困问题,建立农民自主管理的扶贫组织,在制度和政策层面进行精准设计,通过制度和政策的改进达到精准增收的效果。
在论坛上作主题发言的专家还有: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赵俊臣研究员、中华女子学院刘柏红教授、云南农业大学赵鸭桥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周莹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陈敬、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秘书长于硕,专家们围绕“减贫与民族手工艺产业发展”,从彝族刺绣产品创新、品牌培树、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与保护、性别平等、农村产业选择等方面发表了意见建议。